Error 403: Forbidden

Monday, August 28, 2006

春秋

上个礼拜一,如果你们还记得的话,我们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西周,主要是周部落站上中国权力颠峰的来龙去脉。正如我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过的那样,历史的研究不应拘泥于史实的考证,而应注意建立一个有意义的史观模型。任何一个科学的模型都应该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下解释观测到的现象,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对未来做出可信的预测。之所以要在这里重申一下我的方法论,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的文章。在我的眼里,权力(相对或绝对)的集中是社会契约论的精确表现。以周来说,从武王伐纣到平王东迁,无不是权利结构微妙的动态平衡的运作而已。周部落得以入主中原是因为商无力继续履行整个国家委托它的任务,而这个任务——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都——主要是礼仪。所以商纣失国,不是因为横征暴敛(实际上对他的谴责也很少提及这方面,至少没有对诸侯国的人民横征暴敛),而是因为所谓的“无道”。按理说,一个大王杀几个臣子、纵一下欲于国于民都是无伤大雅的事情。这种勾当在中国、在全世界的君主史上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根本不能成为把君主赶下台去的借口。最近的例子有克林顿总统对oral sex算不算sex的精辟理解。之所以商纣(顺便说一句,他的真名叫帝辛)被赶下了台,是因为这妨碍了他履行规范全国礼仪的职责。

我在这里强调这一点,是希望这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周朝的衰落,而这碰巧是今天的主题。

周朝在公元前770年,随平王定都洛邑进入东周,从前770年到前476年的东周被称为春秋时期。春秋(以及之后的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它决定了中国后来两千多年的社会形态。我们将会看到,在这5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建立起了新的权利结构,正是这个新的权利结构的强大和稳定把中国造就成为历史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文明(没有之一)。

春秋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所谓的动荡,用太史公的话说,就是“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样的规模,连今天的伊拉克人民看了都会唏嘘不已,感叹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诸侯混战、大夫专权、夷夏之争,所谓内忧外患,一个国家所能想象最糟的情况大概也不过如此。但是正如通常所说,不破不立,就象共和制、民主制在欧洲需要宗教迫害、黑死病流行为之开路一样,我们将会看到,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无情的清洗才使得秦汉两朝建立新的、更为先进的制度成为可能。

周王室的没落导致了全国范围的权力真空以及接踵而来的社会动乱。但是周王室的没落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之所以会沦落到这步田地,还得从周朝的建立开始说。大家通常都疑惑为什么武王要分封诸侯埋下祸根。据说武王伐纣时已经九十多岁了,再加上姜商那位长寿冠军,凭他们俩加一块三千多的智商,不可能想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之所以要分封诸侯,实在是迫不得已。

周朝作为中原正统的一支(我们已经看到了,周朝的先人是黄帝的后代,和商朝算是表亲,当然也不排除这是周王室掌权后篡改历史的结果,尽管我对中国史官的职业道德是有百分百的信心的)重返中原,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得到了其他部落的支持,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牧野之战前先要有个盟津誓师。这些赞助商大部分是政治投机分子,比如急于拿到中原绿卡的少数民族什么的,打完胜仗不给好处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可见,周部落本身从一开始就没有掌握对诸侯的权力优势。

其次,分封诸侯是权力斗争的需要,很多姬姓嫡系被封在殷商遗族周围,以加强对他们的监控。对嫡系的大量分封也起到了牵制当时已经存在的诸侯的作用。周部落能够从诸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执中原牛耳,对政治斗争的理解肯定是精辟的。没有好处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做的。

而且,分封诸侯也是生产建设的需要。在周朝早期的分封不仅不会使政治均衡复杂化,相反,还能强盛国力。可以想象的是,直到战国晚期中国的疆域才相对进入饱和状态,在周朝初始,相比大部分地区都是人烟稀少。分封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扩散、人口扩张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更何况,把手下的王子王孙下放基层,既能增加国库收入(诸侯是要定期纳贡的),又能打发掉那些对王位虎视耽耽的愤青从而减缓宫廷斗争的强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这招从尧舜那代开始就为中国的各代统治者熟练使用了。

总地来讲,虽然周朝是一个统一的朝代,但是从始至终并没有建立起那种典型的中央集权体制。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更多是形式上的。从实体上讲,周部落在掌权后更象一个兼职司仪的普通部落,并没有多少实力上的优势。更糟的是,通过分封,他们把自己限制在其他诸侯当中。在其他诸侯向外扩张,取得进步的时候,他们被自己的礼教任务拖累,无所事事。当被封来保卫自己的诸侯突然挣脱控制的时候,周王室惊恐万分却无能为力,惟有束手待毙,成为后世研究政治斗争的一桩案例而已。

5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所以这是中国的“封建时代”,向欧洲的一样,谁也没有灭掉谁的武力。而我觉得,所谓的礼仪,和西方封建社会的发展出来的复杂的有关继承、财产的法律一样,都是维系平衡的一种方式(也就是社会契约)。当一方的武力超过另一方时,这种维系平衡的方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周朝的兴起应当是武力的兴起。
但从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来看,尚无法支撑庞大国家机器的运转,这可以从农业生产和税收制度来考察。所以封建制成为低生产力的配套制度。

还有一个可疑的问题还是要回到历史地理学上面,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周,和历史上的周是否真的是一个概念。我们依据的史书是否在周的论述中夹杂了过多的臆想和认祖归宗。或许,周成为中原最强大的国家,仅仅是因为周在文化上最为繁荣,握有了口诛笔伐的话语权力……

过了前三代,你的历史讲义越来越好玩了

Festina said...

写的好多啊,而且还很有趣,历史老师要是这么讲课,我也会喜欢历史吧

Anonymous said...

Festina指了条出路,实在混不下去了还可以去当历史老师,这前途真是光明大大地,条条大路通罗马

Anonymous said...

历史老师如果这么讲课,喜欢历史老师还是喜欢历史还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Festina said...

哈哈哈哈,如果真的会变成喜欢历史老师,howhow可能会考虑转行做老师了吧

Blog Archive

Contribu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