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 403: Forbidden

Tuesday, September 26, 2006

三国

本来打算把三国两晋南北朝一口气写掉,但是篇幅实在太长,最后还是决定分成三篇来写。三国两晋南北朝这300多年近400年的阶段是中国的大动荡时期,甚至朝廷纪元也有些混乱。所以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史实。

首先,关于三国的起始时间,就有至少五种说法,第一种《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从184年黄巾军起义开始算起;第二种从董卓189年进入洛阳开始计算;一种从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开始计算;还有一种要等到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开始计算(刘备已于221年称帝,震天响的匡扶汉室的口号只比曹贼多喊了几个月);还有一种从赤壁之战开始计算。我觉得还是从220年开始比较合适,毕竟那一年是东汉正式结束的年代。

三国是东汉的延续。东汉的早熟导致了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社会问题。首先,三国的混战,就是东汉豪强地主制度的直接后果。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是在私人武装的支持下上台的,在建国之后也无力削弱这些地主的势力。东汉的地主阶级不仅占据土地、人口和资本,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当时的情况其实还是比较接近西方所谓的封建制度的。

其次,东汉对朝廷制度的改革,以及由此造成的皇权的过分集中使得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情况十分严重,这又成为末年内战的直接导火索。皇帝对官僚极大的不信任导致他们必须依靠一些别的力量,宦官和外戚自然是最佳选择,而宦官和外戚之间又是你死我活。宦官和外戚的斗争扩张了他们的势力,而皇帝自然逐渐沦为双方的玩物。

最后,东汉将大量的少数民族采取迁徙至关内,却在推广汉族文化方面无所建树,只是一味地剥削、歧视少数民族,酿成了巨大的民族对立情绪,比这更糟的是,东汉的民族政策除了煽起了少数民族对汉族的仇视情绪,还使得少数民族之间积怨益深。这是西晋之后,长达近200年的蛮族入侵的直接原因。

好了,我们还是回头说三国吧。公元189年,董卓趁宫中外戚宦官相持不下的机会进入洛阳,迅速平定局势,挟天子以令诸侯。剿阉领袖之一的袁绍(另一个领袖何进已经牺牲了)自然不乐意让董卓窃取革命果实,很快在冀州起兵讨董勤王。各地势力本来就蠢蠢欲动,纷纷起兵响应。董卓显然深谙割据的真谛,马上一把火烧了洛阳城,拎了才10岁的汉献帝,往西安去了。由于勤王军各怀鬼胎,讨董就这样失败了。

董卓后来的下场我们都知道。汉献帝则几经辗转最后落到了曹操手里。在讨董中壮大了实力的袁绍与曹操战于官渡,后者以十分之一兵力夺取胜利,从而奠定曹氏在北方的势力基础。这里我们先说说袁本初这个人。毕竟三国是一个非常浪漫主义的年代,需要用更为个人化的角度来分析。袁家四世三公,因此袁绍本来就拥有强大的社会权力基础,年纪很轻就握有重权。是他建议大将军何进清除宦官,在事泄何进被杀的情况下,又是袁绍果断采取行动,亲自帅兵入宫杀绝阉患。可以说,至此,袁绍的人生还是很成功的。

但是董卓进入洛阳后,凭借自己的西凉兵为非作歹,袁绍自然也受到了排挤,于是从中央又回到了地方。作为一个地方军阀,袁绍名望本来就高,很快就占据了青、冀、幽、并四州。相对于曹操或者刘备的开局,袁本初的运气已经好得无以复加了。 但是这个时候他的人格缺陷随着权力的膨胀开始显现。他先是拒绝田丰迎汉献帝的建议,把政治上的战略主动权拱手相让。然后在官渡之战中又刚愎自用,先后拒绝沮授和许攸的建议,最后错失好局。实际上,曹操就是在许攸投降自己后才凭借第一手情报战胜了袁绍。陈寿评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曹操。与袁绍相比,曹操的发家史更富有戏剧性。曹操的爸爸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这个出身实在是不算好。曹操是靠镇压农民起义上台的,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顶头上司就是袁绍。但是正因为曹操一无所有,故各方面都比较主动。189年,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他是唯一主动进攻的,而后的192年,又以5000之寡迎战黄巾军30万之众,大胜,收其精锐,组成了后来所向披靡的青州兵。200年,再次以少胜多在官渡击破袁军。207年,统一北方。

曹操统一北方后,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他在北方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正在逐渐展示效果。但是战争机器一旦开动,不碰钉子就很难停下来。于是有了208年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是整个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两场战争,其结果决定了三国时期整个中国的地缘政治格局。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另一位主要角色:刘备。

刘备的政治投机相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曹操的出身不算太好的话,刘备的出身就是糟得不能再糟了。刘备早年丧父,很小就开始跟着妈妈卖草鞋。后来靠别人赞助,组织了雇佣兵去镇压农民起义,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政治资本)金。

刘备后来的政治投机更是顺风顺水变本加厉。他投靠曹操,曹操对他礼遇有加,甚至到了出则同车,入则同席的程度,但是刘备却谋刺曹操,事泄出逃。曹操发兵攻打,他把老婆兄弟都扔了,一个人脱身。

刘备南逃投靠刘表,刘表对他同样礼遇有加,但是刘表一死刘备就占了荆州。刘备与孙权在赤壁联合抗曹,但是说穿了,其实是孙权在抗曹,刘备至多也就是组织点拉拉队在边上喊喊加油什么的。当初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刘备的第一反应不是别的,而是弃城出逃。在长坂,刘备又一次抛弃妻儿,自顾自逃命。(说实话,我觉得做他老婆还真是命苦)

再后来刘备投靠刘璋,刘璋赠以士兵、巨款邀他入蜀。刘备又一次恩将仇报占据了四川。至此三分天下,刘备始有其一。

刘备晚年刚愎自用,发兵攻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全军覆没,死在败退途中。三国第一烂人称号非刘备莫属。

最后我们再简单提一下整个三国最悲情人物:汉献帝。(孙仲谋我就不说了)

汉献帝是很有魄力和见识的皇帝,可惜运气不好,弄得连自己的女人都保不住,他的伏皇后被灭族而董贵人则在已经有身孕的情况下被处死。汉献帝从陈留王坐上皇位,又做回陈留王,好比坐了一次人生过山车,很大规模的人生过山车。好在后来填房给他的曹操的女儿对他死心塌地的,也算些许安慰吧(曹操动不动拿女儿和人家约婚,我估计应该相貌不俗)。

220年曹操一死,他的儿子曹丕就逼刘协让位,废汉立魏。三国时代正式开始,而此时,全国范围的内战已经打了30多年了。当时的魏蜀吴三国大致情况是魏占有北方,蜀占有西南而吴占有东南。与东汉末年的混乱形成讽刺的对比的是,三国时代其实远较东汉末年来得太平。直到263年,魏灭蜀,除了蜀国几次摆摆样子的北伐,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战争。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史称西晋。篡位上台的曹氏政权仅仅过了45年就遭遇了现世报,这样的事情在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一再发生。难怪希罗多德要说,一个人只要还活着没有死就不要说自己的医生是幸福还是不幸,因为他只是直到那时走运或者不走运而已。哦,我忘了,希罗多德是希腊人。

关于三国时期的终点,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以263年灭蜀开始,从逻辑上讲这没错,因为灭蜀之后就只剩两国了。另一种主张以265年西晋建立纪元更替计算,还有一种主张就是以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计算。我觉得从对称的角度来讲,还是以西晋建立算比较合适。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三国第一烂人称号非刘备莫属。”

妙语也

Festina said...

这个时期好混乱阿

Anonymous said...

这烂人的基因看来是祖传的,可好歹刘邦打下一片江山

Blog Archive

Contribu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