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 403: Forbidden

Thursday, November 06, 2008

北京游记 9/15 早上

今天是在北京的最后一天,我们只安排了雍和宫与国子监两个景点。来之前安排的国家博物馆(闭馆了)、中国美术馆、保利艺术和塞克勒等等只好留给下次了。

坐车到雍和宫大街,在小吃店买了两个塞肉的饼作早饭。大快朵颐之后去拜访佛寺,自己也觉得很不好意思。

雍和宫很漂亮,绿化很好。遗憾的是我对佛刹、教堂打心底里有一种恐惧感,总觉得那些圣像很吓人(从这点来说,清真寺倒是要来得亲切许多)。这是一个七进原来,用了黄琉璃瓦做屋顶,所以说级别很高,达到了故宫的水平,而且香火也很盛。

匆匆浏览之后,去了街对面的国子监,原来国子监和孔庙在一块,所以20块钱我们还免费游览了孔庙。这个地方比雍和宫更讨我喜欢(我佛慈悲为怀不要生气),因为人更少,几乎可以说是北京最幽静的景点。何况儒学也比佛学于我来得亲切。

与紫禁城不同,孔庙是座元代建筑(而元朝的皇宫被朱元璋的部队一到北京就拆了个底朝天以灭王气)。进门之后的院子里放了118块进士提名碑,刻有元明清三朝所有5万多进士的名字。

与雍和宫一样,孔庙也是紫禁城之外少数几座使用了黄色琉璃瓦的建筑。相比之下,隔壁的国子监就是用的绿瓦。这种颜色上的安排都是有讲究的,比如古代建筑师认为黑色琉璃瓦能克火,所以仓库都是用的黑瓦(比如文渊阁);又比如这里的国子监的绿色是拿来比喻学生的勃勃生机。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终极目标。如果一生没能考上进士,那么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其他成就,知识分子总会有些遗憾,比如杜子美。中国历史上从隋朝设立科举到清末废止,总共产生98,749名进士。平均每年才75人,足见含金量之高。进士就是殿试三甲,三甲中的一甲叫进士及第,一甲只有三个,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参加殿试之前,考生还需要通过乡试(第一名叫解元)和会试(第一名叫会元)。三次考试都第一就是传说中的“连中三元”,中国历史上一共只有16个人做到过连中三元。

看着这些碑文,不禁开始思索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十年寒窗,为的就是最后这么个名字(进士能封什么官,古代知识分子恐怕是不很在意的,因为没有见过为当县太爷的举人秀才立碑的)。看上去这么僵硬的一个系统,但也培养了那么多放荡不羁的诗人(杜牧25岁进士),此外还有经邦济世的实干家(王安石23岁进士第四、司马光20岁及第)、登峰造极的哲学家(朱熹18岁进士,与他鹅湖之会的吕祖谦和陆九渊分别26岁和33岁中进士)。哪怕在这个系统的晚期,也能培养曾国藩(28岁进士)和李鸿章(24岁进士)这样能文能武又红又专的三朝肱股。实在让人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智慧。

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传承,即使到今天,仍然依赖科举制度(现在是高考)。明朝提倡八股,之后的满清又是贵族政治,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些一蹶不振,尽管有过民国时期的短暂复兴,但是后来……

孔庙的正殿大成殿上写着“万世师表”四个字,殿本身是个9*5的顶级宫殿,足见孔子地位之高。尽管如此,今天对孔子的尊敬也几乎荡然无存,CCTV搞的论语什么飞机就是最好的明证,而认为克己复礼的思想扼杀人性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孔子仍然无愧于“万世师表”这一荣誉,无论是人格修养还是学术水平,他都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颠峰。

有的人崇尚老庄,的确,老子和庄子的文章写得是比孔子好,仙风道骨的,读来物我两忘。但要是当初老庄哲学统治了中国,恐怕我们的祖先早就做了亡国奴(看看印度吧)。

说回国子监,在孔庙的西边。中心是一个叫辟雍的建筑,白玉红墙,分外美丽。其实,除了中央的辟雍外,还应有上庠、东序、瞽宗和成均,合称五学。也就是《礼记》所载的“大学”。



HJN在辟雍前

No comments:

Blog Archive

Contribu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