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 403: Forbidden

Thursday, March 15, 2007

城市(二)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城市是永久性的、高度组织化的人口中心。是农业革命使得稳定的人口规模成为可能从而催生了城市。而工业革命则掀起了城市化的浪潮。

我们可以想象,最早的人类慢慢聚集到一起,形成了村庄,然后,随着人口的增长,有了小镇。最后出现了城市。从村庄到小镇再到城市,人口聚居点逐渐开发了自己的功能,而它的发展又越来越围绕这些功能展开。从“市”字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作为商业中心出现的,这在历史上也多有印证,比如我在中国历史中提到过的邯郸。除此之外,也有担负特殊职能的城市,比如都城、边城。工业革命使得城市职能出现了分化。比如纺织之都曼彻斯特、第一大港鹿特丹(2004年起是上海)、安特卫普的化工产业和钻石贸易。但是工业化的直接后果,即工作效率的飞跃导致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而这些增长使城市陷入了在上篇中提到过的那些黑洞。

从城市作为人口聚居地的定义以及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隐含的经济学暗示,即城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乃群居动物。而人类之所以是群居动物,则是因为人类的活动存在规模经济效应。所以,城市必然担负越来越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的功能。

但是如果城市遵循完全功能主义的发展路线,那么就会产生诸如底特律、匹兹堡、西雅图、休斯顿之类的怪胎城市。毕竟,城市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居住中心。除了能为居民提供就业之外,城市还要提供一系列使大家生活更愉快的服务。比如,自来水、电力、煤气、公共安全(消防、治安)、医疗、教育(从托儿所到老干部大学)、交通(道路、机场)、文化(音乐厅、图书馆)、运动(公园、体育场)等等。

显然,这样的安排需要残酷的理性主义统筹。而这通常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墨索里尼对罗马、或者Georges-Eugène Haussmann对巴黎的改建。而且,这种破坏不仅仅是美学层面的。象洛杉矶和巴西利亚那种由人类的傲慢情绪堆积起来的城市即使在功能上也失败透顶。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进化式的城市发展之路以及由此带来的错落有致的布局。下一此我们谈谈理想的城市应该是怎么样的。


巴西利亚的理性主义纪念碑方镇


巴西利亚是平地而起的新城,被设计为当时时髦的飞机形状

No comments:

Blog Archive

Contribu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