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十书》的第一章,维特鲁埃就阐述了自己对理想城市的看法。在他看来,建造一座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需要考虑选址、防御和布局三个问题。就选址来讲,需要考虑日照、风向、地势、降雨等。防御需要考虑城墙和塔楼。布局则关照街道和主要建筑(神庙、政府)的安置。
《建筑十书》因为是西方古代建筑单传的教材而弥足珍贵。其实维特鲁埃的这些想法代表了人类文明对建筑的一些终极研究成果。在中国,相似的思想也在同时期得到了确立。比如风水学说、井字形的街道布局、皇城、宫城在都城的位置规划等等。之所以东西方的城市学说显示如此高的相似性,唯一的解释是两者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峰。
那么现代呢?现在的城市规划学说水平怎么样?东西方的异同又如何?
首先,罗马和长安那种土里土气的构造虽然气势宏伟,但是已难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相比之下,罗马因为有台伯河从中流过,似乎还有那么一些灵气。而中国的古城因为处于黄河的桀骜,所以即使想沾点水性,也都以洪水决堤而告终。而今讨巧的城市一般都有自己的一条河,最好还是依海而建,再不济也要有个雅致的湖。综观世界名城,无一例外。
其次,宽阔而整齐的道路结构仍然是第一选择。但是我非常厌恶这样的安排。维特鲁埃认为道路应该呈辐射状分布,这样可以避免穿堂风。另外街道的开口要根据气候、地理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代城市规划的盲目自信导致沿路房子越造越高,而穿堂风也越吹越猛。以浦东为例,东方路、张杨路、世纪大道、浦东大道的步行条件已经恶劣到了影响日常生活的水平。而且无视地形的乱起高楼不仅引来恶风无数,还使得整个街道终日不见阳光,犹如基里柯笔下的那些梦呓般的场景。
道路过宽是另外一个通病。为了适应现代交通的需求,近代为行人设计的温情脉脉的小路被不停地拓宽。一开始为了让骑警可以通过道路去逮捕罢工工人,后来则是为了让超重的白领可以开车去上班。这样的改建带来双重的负面后果。一方面原来的橱窗、路边的咖啡馆、别致的精品店绝迹了,他们被赶进没有阳光和新鲜空气的百货大楼,塞满下班后不愿回家或者休息天无所事事的白领们,供大家宣泄自己的物欲和虚荣心。另一方面街区和街区之间的距离被拉大了。步行不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走在马路上你所得到的仅仅是汽车尾气和交通噪音。汽车成为了街道的主人而人类成为汽车的寄生虫。
可见,写意的城市需要尽可能窄的马路,拒绝高楼大厦。城市的人口压力应该通过平面而非立体扩展得到解决。我所能接受的最宽的马路是中间栽上大树的四车道。路边应该是不超过三层的矮房。房子的功能要混杂,加强人、马路和街边房子三者间的互动。
最后是功能部署。我已经说了,城市分区的功能特征要尽可能减小。一些特殊的建筑,也应该分散布局。相比目前上海这种把博物馆、歌剧院、市政府、美术馆、规划馆以及广场一股脑塞在市中心,底下接上一个永远人满为患的地铁沾的做法,我更喜欢以前那种去以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要稍微走一段路的做法。此外,上海人为怂恿办公楼向陆家嘴、淮海中路和南京西路集中的做法也已经严重伤害了这个城市的健康。大家想,如果办公楼、商场和居民楼混编,再间以图书馆、公园。去任何地方都要动,但是都不用大动,岂不美哉?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一些世界知名的宜居城市吧。希望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重庆、西安、洛阳、开封这些名城,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人心所向的地方。

苏黎世

维也纳

爱丁堡

佛罗伦萨

彼得堡

斯德哥尔摩

巴黎
1 comment:
哇!原来巴黎是这样放射型的街道,我在模拟城市里就很想造这样的地块,这样中间造个医院就能辐射老多地方来。
五角场的样子高空开下来和这个的区别不知道有多大~~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