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 403: Forbidden

Thursday, March 29, 2007

建筑(一)

我知道在这个blog的读者中有些就是搞建筑的,所以这篇文章难免会显得班门弄斧。但是既然不可避免,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建筑作为七大艺术之一,在人类的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有很多建筑物已经成为了人类文明颠峰的代表,有些甚至给人难以超越的感觉,比如传说中的七大奇迹。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我把建筑看成一种大型雕塑,因此属于绘画的衍生品。建筑较雕塑更为精彩之处在于建筑除了外观之外,还提供一个内部空间。而雕塑一般是不让人走到它们的肚子里去的。

但是建筑毕竟不是作为艺术诞生的,它太昂贵了,就和电影一样,我们的祖先负担不起这样的消遣。建筑的最初作用,是拿来居住。随着人类社会和建筑的发展,陆续出现了担负别的任务的建筑,比如广场、寺庙、陵墓以至于现在的高架、办公楼和地铁站。认识了建筑的功能本质之后,我想也就不难理解维特鲁威对建筑提出的三个要求:实用、坚固、美观。

既然确定了建筑七分实用,三分艺术的规矩,那么我就重点讨论一下建筑的功能性。除了少数纪念、装饰性质的建筑外,历史上的伟大建筑都是满足那个时代的主要实用需求的建筑。比如最初人类社会的主要建筑需求是搞迷信活动,所以神庙之类的占据了主流。后来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王宫、王陵之类的建筑成为了时代建筑的代表。在古罗马,代表性的建筑是大众消费性建筑,比如斗兽场和浴场。在18世纪是博物馆、议会大厦等等。20世纪开始,代表性建筑是摩天大楼,因为第三产业的繁荣。

由此可见,而今受到我们顶礼膜拜的建筑,在它们诞生之时,瞄准的目的并非万古流芳。它们之所以被建造,是为了满足特定时空特定人群的特定目的。如果这些建筑立千万世而不倒,如果这些建筑立千万世不倒而且还富有美学价值,那是锦上添花。人类对建筑的功能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停地在变化,所以建筑也在不停地变化。如果建筑无法满足新的需求了,就会被摧毁。过时建筑中的幸运儿通过摇身一变为旅游景点或者文物而躲过此劫。

如果我们拿现在的建筑和1000年前的建筑进行比较,会发现什么区别呢?我想最明显的就是变高了。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后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对建筑提出了提高密度的要求。无论是居住还是商用,建筑物都通过增加楼层来满足容纳更多人的要求。相比之下,工业建筑(厂房、仓库)因为自动化、大规模生产的出现而没有体现类似的变革。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建筑装饰呈明显下降趋势。比较流行的论调是“少就是多”、“装饰是罪恶”。其背后的原因是民权意识的觉醒。随着贵族僧侣特权的衰落,集中资源装修特定建筑的做法不再可行。另一方面,物质社会的急速变革强迫建筑设计者把资源使用到满足层出不穷的新需求上,由此冷落了装饰这样的要求。当然这也符合维特鲁威把美观列为建筑的最后一个要求的定律。

我所说的新需求除了密度提高外,还包括对新的功能的要求。比如中央供暖、空气调节、垃圾集中处理、下水道、电梯系统、停车场。这些都可以被看作工业革命的衍生品。

另外一种新需求来自建筑工艺本身的发展。比如随着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不再求助于传统的土木或者砖石结构。代表性的产物是玻璃幕墙。建筑物史上第一次满足了使用者长期以来被压抑的需求:无限采光。又比如悬索桥,高强度钢丝的发明帮助桥梁设计者摆脱了拱券技术的羁绊,造出大跨度的桥梁来。

下一次我们来讨论一下上海现在的建筑。

No comments:

Blog Archive

Contribu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