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 403: Forbidden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Stalker

"Maybe the zone is a very complex system of tolls... I have no idea what goes on here in the absence of man. But as soon as someone arrives everything goes haywire... the zone is exactly how we created it ourselves, like the state of our spirits... but what is happening, that does not depend on the zone, that depends on us."

——the Stalker


Stalker,中文译名《潜行者》,塔可夫斯基1979年的作品。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一颗陨石坠落在了一个荒僻的小国,从而产生了一个会使人消失的区域,zone。警察对zone的隔离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有传说在zone的深处,有一间屋子,到达那里的人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Stalker,这个区域的向导,带领一位作家和一位科学家前往寻找那间屋子。历经艰险到达屋子门前之后,两人却失去了踏入屋子的勇气。

电影延续了塔可夫斯基一贯的风格,缓慢、优雅、抽象。虽然所有的胶片因为技术故障在冲洗时全部被毁以致于全片不得不重新草草地拍过,但是糟糕的图象质量并不影响欣赏。也不影响它成为塔可夫斯基最喜爱的作品。不过,这部片子的场面调度过于压迫,大量从背后拍去的镜头看得我有点喘不过气来。

电影的男主角或许是影片仅有的几个瑕疵中最大的一个。他长得非常,嗯,潜行者,而且他的演技非常糟糕,大部分表演非常做作,充满了虚假的面部表情。好在扮演作家的Solonitsyn大放异彩。他在《镜子》里短暂的表演几乎是那部电影演员演技的最高峰,真不愧为塔可夫斯基最钟爱的演员。

和《镜子》、《乡愁》以及《索拉里斯》一样,影片在结束前的五分钟急转直下,出现了大量令我一头雾水的道道。我不得不谴责我最喜欢的导演的这一恶习。别的不说,这破坏了电影风格的整体性,从而打断了观众对电影的审美,虽然《镜子》和《乡愁》的最后五分钟非常唯美。不过不排除塔可夫斯基故意这样安排的可能,他在不同场合都做过这样的暗示。而且据我所知,布莱希特就特别喜欢这么做,或者说特别佩服这么做的艺术家的勇气。

至于影片的主题,几乎和导演其他的作品一样难解。比如我很容易把那些腐烂的电线杆看作十字架,从而推出人的信仰摇摇欲坠这样的暗示。或者水底针筒和武器看作人类自我摧残的象征,或者隧道是人的内心,或者那条狗是人性的象征,或者三个行者分别代表科学、艺术和宗教,等等等等。但是塔可夫斯基本人对符号化地分析他的作品极为反感,他喜欢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觉得那很漂亮”之类的。这使得我的尝试不仅变得徒劳而且显得可笑。当然,可以确定的是,塔可夫斯基对观众不理解他的作品并不感到遗憾,作为一名严肃的艺术家,他始终坚信人应该敞开心扉去感受艺术,而不是去理解它。后者任何的努力不仅徒劳,而且傲慢。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故事情节简单便于翻拍嘛...某天早晨,一颗陨石坠落在了上海,从而产生了一个让人无论如何早起也注定要上班迟到的扭曲二次元空间,据说能够准时到达那里的人可以实现准时下班的愿望.于是两位大学生在一个上班族的带领下,历经艰险来到公司,但是在公司门前,两人却失去了进入的勇气...

Blog Archive

Contribu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