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 403: Forbidden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ut It's Nothing To Do With M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ut It's Nothing To Do With Me. Show all posts

Friday, March 06, 2009

Boris Valljo

小时侯到奶奶家去玩时常会翻伯伯订的《奥秘》,封底往往是衣着暴露的野蛮人肌肉男女。后来长大点,发现那个时代的科幻/幻想小说的封面也无一例外的是这种风格。

今天终于知道了,这都出自Boris Vallejo之手。



作为70年代的作品,还是很有想法的。

洪荒时代真是迷人啊。

请点这里访问Vallejo的网站。

Saturday, February 28, 2009

Helen Sharman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英国人,双子座。1989年随联盟TM-12进入太空。

Saturday, December 20, 2008

《罗马风情画》

这部片子在我的柜子里大概已经躺了7年了,买来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呢。

费里尼喜欢拍自传题材的电影,这是欧洲知识分子的良好传统,尽管国内的观众喜欢管这叫回忆录。其实不叫回忆录,只有政客才写回忆录。

作为自传电影的话,其实不如后来的intervista,更遑论《八部半》了。但是比后一年的《我记得想当年》要好。

反正我是很喜欢的,因为费里尼的风格比较对我胃口吧。其实他的电影也不是很难解,无外乎婚外恋、小报记者、导演、夜生活等等个人经历,后来出了名,底气足了之后又加入了墨索里尼、庇护12世、小学老师等等。

最后一段摩托车游行太赞了,mind-blowing.


费里尼尽管来自里米尼,却深深地爱着罗马。罗马之于他,就如同纽约之于斯科塞思。

关于《沉思录》

第一,温JB说他每天都看。这实在是太好笑了,哈哈哈哈。大概他男朋友也是斯多葛派,所以要搞什么和谐社会。

第二,中文版的翻译质量实在太差了。那天在地铁上看到有个小姑娘在看,我就瞥了一眼,妈呀,这是金山词霸翻译的吗?还好我没买。

第三,像我这样坚定的二元论者还是别看了吧。

《滚雪球》

老巴的传记和奥勒留的《沉思录》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你知道他们离你有多远——你不大可能成为世界首富,就像你不大可能成为罗马皇帝一样——但是这不妨碍你学习他们的美德和智慧。

Nocturna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动画片了,上一次恐怕还是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与《千》剧一样,《夜曲》一片充满了旖旎的幻想,同时又体现了独特的风格。但是在情节和主题上,《夜》剧似乎更在《千》剧之上。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几句台词和我最近所想的不谋而合,因此使我对它情有独钟吧。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每一个城市居民都应该阅读的一本书

刘易斯 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城市发展史》(The City in History)。

这部四十七年前的著作就和其他不朽的杰作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出它的价值。毫无疑问,我们的城市生活,乃至整个人类的当代生活都出了严重的问题。垄断公司、信贷市场和拜金主义构成了当代社会的三座支柱,同时也是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头上的三座大山。正是在这三股邪恶力量的驱使下,我们开始为了购买即刻过时的产品而围着机器团团转。与此同时却对身边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交通堵塞等等问题视而不见。我们居住的城市飞快地向外扩展,同时又飞快地向内坍塌。如果一个城市居民停下来思考一会,她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发展到了多么荒谬的程度(比如,现在上海的行车速度只有当年马车速度的一半,即使我们引以为豪的地铁系统的速度也不及马车)。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我们所拥有的核武器能够把地球毁灭几千次的事实更令人无地自容。在每一个文明国家的首都都建立了庞大到失控的监听、监视、审查、暗杀和秘密警察系统。

但是芒福德又不是一个犬儒,他坚信正如当年抛弃了罗马帝国的人最终能够建起比罗马更伟大的社会一样,现在的人类社会只要能够克服面临的挑战,就能够利用已经取得的成就,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参与历史和宇宙进程。

请点击这里购买,卓越客户请点这里

Thursday, November 27, 2008

杀手就是M

2000年六月的一个下午,我和室友陈达一起逃学去上海图书馆看德国电影展。展览分两天进行,那天放的是弗里茨 朗的《大都会》,前一天我们已经看了《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这两部电影都很变态,不过那个时候的我正迷卡夫卡,看得非但不觉得吓人,反而津津有味。

影展从晚上七点开始,不过我们一整个下午都在外面游荡,从浦东到杨浦区再到上海图书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路过了上海卷烟厂,彻底颠覆了我对工厂的看法(我想,《查理的巧克力工厂》的导演一定是在长阳路733号得到了灵感)。还有就是拜访了被陈戏称为“飞虹居士”的……恕我忘记了他的名字。飞虹居士好象是一位业余电影评论家。

现在想来,我对自己是如何逃出学校的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应该是搞到了出门条,不然不可能骑着车溜出去。尽管当时离高考一个月都不到,逃学使得我产生了深深的负罪感和严重的焦虑,但是整个2000年夏天,我被一种强大的淘气情绪控制着,无法抗拒这样的诱惑。

飞虹路现在因为多条地铁的开发而变得越来越主流了,但是当时对我这样生活在浦东的高中生来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尽管这层神秘色彩之下,其实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东西。所到之处,尽是肮脏的街道、破旧的贫民窟和一个比一个有个性的失业青年。不过我还是饶有兴致地观察着这一切,因为这似乎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观察这部分世界。在此之前,我的人生是严格的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唯一的变化就是两个点的位置不同罢了。

而晚上的电影展又是这种大发现的华彩,无论是象征意义上还是实际上。

遗憾的是,虽然得到了高水平的启蒙,但是第二次看到弗里茨 朗的作品却要等到八年之后,尽管对这部〈M〉已经大名久仰。

Friday, November 21, 2008

冷军

礼拜二晚上和伍健鸿去进才中学找以前的美术老师张玉林玩。张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当代油画,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冷军。点击放大。













其实冷军的超级写实主义(又名照片写实主义)并不是什么新发明,60年代就在美国出现了。代表画家包括Chuck Close



Richard Estes


Malcolm Morley和Duane Hanson(作品欠奉)。从技法上讲,冷军无疑已经和他们不相上下,如果不是超过的话。更重要的是,冷军的作品比他们的来得美丽。

Monday, June 16, 2008

The Best of Radiohead (Special Edition)

连Radiohead这么有志气的乐队都出精选了。“我们从不怀旧!”言犹在耳……

突然想起自己那张再也找不到的Amnesiac,似乎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Wednesday, April 30, 2008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分两次,总算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当中之所以停下来,是为了看室内设计的书。

我是首先在一篇配合再版的、纪念作者Jane Jacobs的文章中知道这本书的。那个时候我正为上海这座城市神魂颠倒,但是兴趣还主要停留在建筑上,对城市规划这样宏观层面的讨论,虽然也很有兴趣,但是认知水平还仅停留在嘀咕嘀咕抱怨上。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城市规划这种努力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一座伟大的城市应该通过有机的方式自然生长。

但是这丝毫不妨碍《死与生》成为一本伟大的书,写于1961年,即使到现在,书中的许多观点仍然具有令人惊讶的前瞻性。当然,更为感人的是作者从大街开始的研究方法和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不同于勒 柯布西耶的雄辩和激进(简对勒非常地不屑,就像一名工程师总是看不起一名艺术家或者反过来一样),简在书中对以纽约、旧金山和芝加哥为代表的美国城市,从人行道开始,做了细致耐心的实地考察和温情脉脉的批判。同时,简对包括贫民窟改造融资、街区治安管理在内的技术性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与被困在大都市里无助的人相反,简并不排斥摩天大楼和小汽车。恰恰相反,简认为城市要变得精彩,必须具有足够的密度,而城市郊区化再她看来则是规划失败的象征。因为那将导致松散的人际关系,被稀释了的城市生活。同时,她也高度肯定汽车在城市生活乃至人类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她所排斥的,仅仅是这些城市特征的副产品,比如交通堵塞、比如阴森森的街道。

简笔下理想的城市,主要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路网密度大,最好是密密麻麻的大街小巷爬满全城。第二就是功能混编。在同一条街道上可以找得到公寓、店铺、餐厅、公司等等,而不是像现代城市的区域规划那样白天住宅区里万籁俱寂,晚上CBD里鬼影幢幢。

当然,《死与生》的伟大不是blogger上一篇短文可以面面俱到的,只是读完此书反观上海,浦东浦西恰如简笔下的正反面城市设计典型,让人哭笑不得。

Thursday, February 07, 2008

Sunday, December 30, 2007

Rudyard Kipling

每次看都要让我落泪的《英国病人》中最幽默的一场戏就是男主角,一个匈牙利地理学家教一个印度士兵念Kipling。

今天,是Rudyard Kipling的生日,这位行遍四海的浪漫主义作家曾经谢绝了英女王的骑士册封和桂冠诗人的称号,但是1907年他接受了瑞典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时年42岁,是当时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英语作家。

Kipling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无论是非洲、印度、喜马拉雅山还是新西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而他也把旅行的经验融入自己的作品。这里附上Kipling最脍炙人口的If一诗:

If you can keep your head when all about you
Are losing theirs and blaming it on you;
If you can trust yourself when all men doubt you,
But make allowance for their doubting too;
If you can wait and not be tired by waiting,
Or, being lied about, don't deal in lies,
Or, being hated, don't give way to hating,
And yet don't look too good, nor talk too wise;

If you can dream -- and not make dreams your master;
If you can think -- and not make thoughts your aim;
If you can meet with triumph and disaster
And treat those two imposters just the same;
If you can bear to hear the truth you've spoken
Twisted by knaves to make a trap for fools,
Or watch the things you gave your life to broken,
And stoop and build 'em up with wornout tools;

If you can make one heap of all your winnings
And risk it on one turn of pitch-and-toss,
And lose, and start again at your beginnings
And never breath a word about your loss;
If you can force your heart and nerve and sinew
To serve your turn long after they are gone,
And so hold on when there is nothing in you
Except the Will which says to them: "Hold on";

If you can talk with crowds and keep your virtue,
Or walk with kings -- nor lose the common touch;
If neither foes nor loving friends can hurt you;
If all men count with you, but none too much;
If you can fill the unforgiving minute
With sixty seconds' worth of distance run --
Yours is the Earth and everything that's in it,
And -- which is more -- you'll be a Man my son!

遗憾的是,今天,这些诗篇不再被人吟诵,美德不再被人推崇。如果你搜索Kipling,你得到的居然是一个比利时的时尚品牌,我们世界对精神生活的忽视已经到了无耻的程度。

Tuesday, December 18, 2007

新海诚作品赏

礼拜天在家里看了新海诚的新作《秒速5厘米》,关于少男少女的恋爱小故事,因为画得好,所以尽管没有字幕,但是整个过程还算宜人。可惜他的另一部作品《云之彼端》我没有找到,已经决定在淘宝上订购,这两部。很遗憾,和照材一样,又得向两个卖家分别订购。

大家可以从漫空下载这部电影,enjoy.

Thursday, November 29, 2007

诊断高房价<转载>

HH说:大家知道,我对Andy Xie的经济评论向来颇有微词,因为我觉得经济学家预测资产价格的努力是徒劳的,而之所以那么做是有私利牵扯在其中。但是他的这篇评论在我看来还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难得地。转载于此,与大家共享。

谢国忠/文《财经》杂志 /总第199期

高房价会扩大分配不平等,危害社会稳定。如果经济高速增长意味着高房价,可能得不偿失

中国已经克服了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是资金,二是人力资本。目前,中国已经积累了1.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即便出口显著波动,国内的经济发展也不一定会放缓。而由于“文革”后一代高校毕业生走向成熟,中国在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都拥有了大量人才储备,在过去五年中突破了关键性的拐点。有了钱和人,经济发展只是一个需求问题。而中国的城市化仅完成了一半,需求也不成问题,未来15年至20年经济可望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增长变得容易,中国现在必须考虑,当经济发展完成后,中国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在经济方面,财富分配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它可能使中国社会变得健康而有活力,或者正相反。如果个人能力在整个社会中分布正常,那么收入和财富的分布也应如此,即大多数人处于中等水平,处于两极的富人和穷人应该是少数。现代社会可以通过对富人征税、对穷人补贴来减少不平等。不过这样的政策有一定的效率成本,即令社会发展变得缺乏动力。

不过,分配不平等在长期也会造成效率损失。富人对其子女的投资可以比穷人更多,因此,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并非所有人都能实现其全部潜能。即便市场按照人们的能力和努力给予了他们适当的报酬,如果资源再分配能够让每个人都受到适当的教育,那么整个社会的效率还是可以得到改进。

高房价是一个问题

在中国,不平等程度正在上升,其中大部分反映的是经济增长成果分配不均——一些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比其他人获利更多。然而,绝大多数人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利益,因此,尽管中国不平等程度已处于全世界最严重之列,目前社会却仍然能维持稳定。

但是,迅速扩张的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威胁到很大一部分人,使其绝对福利恶化。房产是家庭财富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全世界范围内,它占到家庭财富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在东亚地区,这一比例更接近二分之一。

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中,房产价格由购买力决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是房价收入比,即住房价格与家庭年收入的比值。从美国的4倍到香港和日本的8倍,各地诸如房产税等微观条件令其房价收入比各有不同。房价收入比由机会成本决定,因为用来购买房产的资金也可被用来投资于股票或债券。因此在有效率的市场中,房产升值率加上租金收益率会等于债券收益率加上风险溢价。

看待此问题的另一种思路是,将房产增值与人均工资收入增长相比较。在长期,二者的增速应该相等。如果房价比工资增长得更快,房价收入比会变得过大,最终人们将买不起房。而由于房产会折旧,故现有房产的升值速度应等于工资的趋势增长率减去折旧率。

在美国,名义人均收入每年增长6%。而由于房产享受一定税收优惠,其投资回报比人均年收入的增长要高出两个百分点。过去十年,美国房产以每年超过经济增长3%以上的速度增值。其原因是上个世纪90年代债券收益率的下降,而债券收益率下降又由始自日本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席卷其他经济体的通货紧缩所引发。现在,随着亚洲各国接连进入通货膨胀,美国债券收益率已趋于上升。另一方面,近五年来诞生的一些新型金融产品例如次级贷款变成了一场泡沫,其破裂也会让房价下降。两股逆流叠加,美国房产市场至少未来三年都不会有好日子过。

中国的情况要好得多。今后20年,中国的名义人均收入年增长率将可能达到10%(实际人均收入年增幅为7%);而折旧率大约为1.5%——这是基于当前建筑质量的一个保守估计;再减去房租收入所交的税——如果房租收益为3%,税率20%,则房产总回报会被减去0.8%;这样,拥有房产的净回报率大约在8%左右。这一回报是很诱人的。标准普尔500指数过去半个世纪的年均回报也只有9%。而居民房屋属于风险较小的资产,并可免去租金,这样的回报是很不错的。因此,中国家庭应尽量买下他们所住的房产。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在于,现在的房价已经被大幅推高到一个未来的理想水平。也就是说,即便中国经济今后的表现会始终如我们所料般良好甚至超过预期,目前的房价水平也已经包含进了今后多年的升值。

我们知道,在一个社会稳定的国家中,房价收入比应该大约为8;然而目前中国这一比率已达到15至20。即使人均收入翻一番,现在的价格仍然显得很贵。假设目前的房价已包含今后十年的升值,那么买房惟一的回报就是租金收益减去折旧。现在大多数城市的房租收益在3%到4%之间,除去1.5%的折旧,那么拥有房产的名义回报率仅为每年1.5%至2.5%。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约就有4%,买房投资很难说是理性的。

高价何来

以上计算告诉我们,低债券收益率是支持高房价的关键。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债券收益率通常与人均收入增长率相近。但中国的债券收益率甚至比其应有水平低二分之一。货币市场中的套利行为,决定了美中两国债券收益利差等于货币升值的预期。市场目前希望人民币升值,因此,即使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速相当于美国的三倍,中国债券收益率仍会低于美国。假设人民币汇率如日元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一样翻一番,并且人均收入增长率减半至5%,那么中国的债券收益率可能与美国相当,且房产价格也回到正常水平。

但是,这一均衡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对经济快速增长有强烈的要求。因此,中国债券收益率与经济增长之间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可能会长期持续。

不过,对高房价的上述解释已不再是市场的主要动因。大多数购房者希望价格继续快速上升而非停滞。他们的这种期待意味着房价收入比还将上升,房产价格会越来越超过收入的增长。通常,当价格上升成为需求的长期主要拉动因素时,这就是一个泡沫了。

当流动性充足且经济增长率高时,就很容易产生泡沫。形成目前充沛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元自2002年以来的贬值。由于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促进了中国出口增长,中国贸易顺差大大增加;与此同时,资金在全球寻找“避风港”,大量“热钱”涌入新兴市场。中国流动性由此大增。从这一角度来看,如果政府不通过其他手段控制资产价格上涨,当美元跌至谷底而反弹时,泡沫就会破裂。同样的故事曾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发生储贷协会危机,美元下跌,引发东南亚国家的资产泡沫;而美元恢复强势后,泡沫于1997年破裂。

债券低收益率和美元疲软仍不能完全解释中国的高房价问题。灰色收入流入房地产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中国2007年GDP可能达到24万亿元人民币。GDP可以用收入、需求或产出的形式计算,理论上应相等。包括工人和农民在内的正常劳动力总收入大约为11万亿元,折旧4万亿元,剩余的9万亿元包括资本收益、部分财政收入及灰色收入。其中灰色收入可能超过GDP总量的10%,比房产销售总额还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了房产市场。房产高价和高空置率的共存,可能正是由此导致的。

危害与出路

高房价问题何在?大多数人会把它看作繁荣的标志。例如,由于外国居民的需求,伦敦市拥有全世界最高昂的房价。但当地居民并不反对高房价,因为它为当地带来外汇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大多数本地居民已拥有住房,所以上升的房价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活。中国的情况就非常不同。大多数城市仍处于扩张过程中,在今后20年间其规模可能会扩大到现在的两至三倍。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还没有购买住房,所以高房价将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

房价还会影响收入再分配。用于买房的资金会流向政府、开发商、建筑公司、原材料供应商。而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之处在于,中国的土地属于政府所有。由于房产建设、销售过程中的土地费税占到总销售额的一半或更多,中国的房价从根本上应被看作一种税收。根据经济学原理,单纯从效率的角度出发,税收应被分摊给尽可能多的人口。因为当税收被大面积分摊时,每个人的负担就会相对减轻,其带来的效率损失就可限制在最小程度。而通过高房价来征税显然违背了这一规律,因为它只把负担加在每年那一小部分新购房者身上。

从再分配角度说,以高房价的形式征税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购房者通常是中产阶级的核心。当他们不得不在住房上付出所有收入时,其社会经济地位将显著下滑。因此,以税收为目的的高房价将使财富分配极端化,处于两极的富人和穷人增多,而中产阶级规模很小。这样的社会结构是不利于稳定的。

要让人们买得起房,最稳妥的方法是增加供给。一些人认为中国存在土地短缺,这是不正确的。我在1989年的日本和1997年的香港听到过同样的抱怨声。日本的人均土地面积甚至还不如中国长三角地区,但现在其房价已经从最高点下降了75%,达到8倍于家庭收入的合理水平。香港有70%的土地根本尚未开发,其高房价源于政府的政策。

要扩大供给,中国可以将城市建筑高度翻一番,交通问题则可通过修建地铁来解决。有人可能会提出,高层建筑有许多弊端,但与买不起房相比,这实在算不了什么。没有什么比承担得起住房更重要。通过这种改变,住房供给马上就可以翻倍。

在中国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即政府应发展廉租房,而一些低收入人口应该租房。但在美国或日本,平均房屋拥有率为三分之二。租房住的原因不只是收入。很多单身人士和经常迁移的家庭都更愿意租房。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得越发具有流动性,租房的状况将逐渐和其他国家一样。然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键不同在于,其土地理论上属于人民,政府代表人民管理。虽然土地名义上归人民所有,房屋建造的成本也很低廉,但人们却承担不起住房价格——这种局面是难以让人们接受的。中国政府有让房价变得合理的义务。

新加坡模式可能会适用于中国城市。新加坡的房产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政府为80%的人口开发住房。正如在中国一样,新加坡政府拥有土地,其中大部分是填海而成。新加坡一套住房的售价是家庭收入的5至8倍。另一方面,市场中还有20%的高价住房,大多由高收入家庭以及外国居民购买。这20%类似一项税收,为政府带来了高收入。

高房价会为地方政府带来高财政收入,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获得充裕的资金。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经济高增长没有保持较低的房价来得重要。城市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支出就是房产。如果经济高速增长意味着高房价,那可能就是得不偿失了。■

作者为《财经》特约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

Thursday, November 15, 2007

Tyler?

Throughout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new soap manufacturing facility, Durden & Company has capitalized interest expense on their construction load. The contruction loan is a 3-year, $12 million, variable-rate loan based on LIBOR plus 250 basis points. The loan has been outstanding for two years and the company expects to capitalize a total of $8 million in interest expens.e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cility is complet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ill occur? Durden & Company will experience:
A. an increase in cash flow from oerations.
B. higher net cash flow.
C. a decrease in the operating profit margin.
D. an decrease in the debt ratio.

Schweser的教授们都是Fight Club的粉丝。



顺便说一句,正确答案是C,你答对了吗?

Tuesday, November 13, 2007

今日放送:王娃美文

事实已经证明选择google的blog是个错误,功能薄弱、稳定性差。当然,微软的服务也只有在糟糕方面可以和google一较高下。难道平凡人要一个免费blog的愿望就那么遥不可及吗?难道只有象三流坐家那样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一个恶俗兮兮的顶级域名(极端情况下还是英文名字)才能享受不间断服务特权吗?如果google公司,顺便说一句,他们坐拥700美圆的股价,无法提供免费的优质服务,那么或许他们可以考虑每天限时开放blogger,比如,7-11什么的。或者选择从NASDAQ退市。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王拉波娃的blog:
http://iambigrice.spaces.live.com/blog/cns!6529CAB84C9E4B4F!1261.entry

大家知道,按照历史惯例,我是不推荐spaces上的东西的,因为每每我打开一个space,就会因为堂主加载了过多的音乐而死机。尤其是王娃素以香艳闻名的blog。不过这篇文章实在是太精彩了,从中不仅可以读到当代白领女性不为人知的内心活动和绝对隐私,还有作者发人深省的点评,句句一针见血。而且采用了教义问答的形式,别具一格。本座不甘心让它就这样在blog无边无际的恶俗之海中沉沦,特此存档。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让我们期待王娃早日实现他许诺已久的两岸三地废话同步吧。

Saturday, August 04, 2007

最近看的四部电影

七月头上,休假了三天,在家除了研究园林艺术外,就是看了《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因为John Wayne的关系,一直对Clint Eastwood没太大好感。看这两部电影本来是为了过过飞机大炮的瘾,没想到粗胚了一辈子的Eastwood在Spielberg的调教下,老来骚大发,玩起了反战情绪。两部电影的主题和它们渲染的感情肤浅而做作,除了加在一块不超过一分钟的几个作战场面,没什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后来,因为刚刚看完《伊利亚特》,就买了一部《特洛伊》看。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除了美国片和历史片中常有的那种常识错误外,充满了先进的微观历史观点。比如很聪明的把史诗中所有关于神明的描写都删除了。其他有趣的地方包括对海伦的描述。很显然,海伦作为斯巴达的王后,不可能是被帕里斯绑到伊里昂去的。说诱拐也是希腊的一面之辞,比较可信的推测是海伦爱上了帕里斯。这从史诗中,维纳斯的身份上得到暗示。对阿加米农和阿基琉斯的年龄描述可能略有出入。但是把墨涅拉奥斯描述成一个孔武有力的肥胖症患者实在是太妙了。从影片本身的角度来看,故事讲得太快,很多地方显得太粗糙,不过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而且可以说是成功的。希望看到《奥德塞》也被搬上银幕。



最后,是前天看的《虎胆龙威4》。这是我在电梯里捡到的一张裸盘。反正虎胆龙威的故事是一百年不会改变的了,倒是其中这些演员很有意思。威力斯现在真是够老的,其实在《低俗小说》里,他还是显示了一点演技的,怎么后来就决定靠肌肉吃饭了呢?才55岁的人,可比65岁的还沧桑。男二号是苹果公司的系列广告中那个扮演苹果机的男的演的,演电脑黑客倒是挺合适,可惜为什么不一起捎上演PC的那个呢?还有就是McClane的女儿啦,长得可真是像虎胆龙威1里McClane的老婆啊。最后还有Maggie Q,好老现在,变成黄脸婆了,脸上搽了几十斤粉还那么坑坑洼洼的,一点也不专业。

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

我一直到安东尼奥尼死后的第三天,才从同事漫不经心的口中知道这个消息。之前一天的晚上,我还在想,“现在只剩下安东尼奥尼了。”而实际上,那个时候已经谁都不剩了。

安东尼奥尼也毕业于博罗尼亚大学经济学院,所以我对他很有好感。相比另一位杰出的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更加冷静,充满智慧。除去晚年被文德斯忽悠进去的《云上的日子》,我看过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也只有《冒险》和《放大》,哦,还有《呐喊》,很容易忘记这一部。他的作品带有技术出身的深刻烙印,崇尚系统性和高效的方法论,在很多时候甚至看不出意大利电影应有的炽烈感情。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安东尼奥尼的确继承了由维吉尔、但丁一脉相传的悲天悯人的悲剧胸怀。

相比出生在费拉拉的安东尼奥尼,伯格曼则来自欧洲最北端的乌普萨拉。伯格曼的电影对我来讲相对熟悉一点。《第七封印》是我买的最早的DVD之一,然后是《秋天奏鸣曲》和《芬尼与亚历山大》两部罕见的彩色片。我对话剧从来不敢兴趣,于是对伯格曼的作品的兴趣也随着这三部晦涩的电影迅速消退。一直到去年,才又重打精神看了《穿过黑暗的玻璃》、《冬之光》和《沉默》,后来是《傀儡人生》。伯格曼的电影看起来有点吓人,所有的角色都歇斯底里得让你生怕他们会突然掏出枪来枪毙了自己,念台词念着念者就开始哭哭啼啼的。是的,伯格曼的电影充满了太多我无法理解的感情,我一直以为北方人是沉静内敛的种族。不过伯格曼的业余生活倒是十分丰富,他的访谈什么的都让我充满认同感。

随着这两位伟大导演的逝世,艺术电影的时代宣告终结。可能不久的将来,大家会大张旗鼓地哀悼戈达尔的过世。戈达尔果然比无敌爱人强不少,但是我不会把他认做艺术家。当然,毕竟安东尼奥尼和伯格曼也很久没有拍电影了,他们的去世很难说是世界电影事业的巨大损失,从这一点来讲,其实我们也不用太难过。

只是有点若有所失罢了。

Blog Archive

Contribu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