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摄影是关于过去的。所有你在照片上看到的东西都已经成为过去,都已经结束。照片充满了死亡的暗示。当你在照片上看到过逝的亲人,以及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其含义是不言自明的。所有的摄影者都对这层暗示心知肚明,不同的是在缅怀过去的美好岁月时,有的人会拒绝考虑照片对未来的暗示。
其次,摄影是关于瞬间的。拿摄影和电影比较一下,后者是前者的连续体。摄影记录一个瞬间而电影记录一段时间。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区别,是因为电影由于过于昂贵而直到最近才在人民中得到普及。所以电影一直被作为构建虚幻的工具。如果电影一开始就象摄影一样便宜,人是否会选择电影来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呢?或许不会,录象记录固然美好,但是缺乏照片的魔力。电影包含了太多的多余的信息,而观者并不需要这些信息。观者需要想象的空间,然后象盖茨比那样自做多情地去浮想联翩。费里尼在《访谈》一片中插播的《甜蜜的生活》里Anita Ekberg和Marcello Mastroianni在Fontana di Trevi中拥抱的场景固然摧人泪下,但是更打动人的是在《访谈》中出现的这两位帅哥美女已然衰老的容颜。
再次,摄影是维度缺失的。好比用地图来阐述我们生活的星球是激动人心的发明,摄影术通过把时间凝固,把四维世界压缩到二维则显然更摄人心魄。照相机给摄影者一小块塑料薄膜,让他写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于是摄影者绞尽脑汁,希望把整个世界压缩。拼命地寻找线条、立面、变形和光影。久而久之,摄影者都成为了哲学家和诗人,而他们的作品也日益变得盲人摸象、管中窥豹。而伴随着这些异化,摄影艺术非但魅力无减,反而衍生出了自己独特的内涵。
然后,摄影是真实的。照片可以被修改,但是不能被篡改,至少大家不相信照片可以。(实际上也的确不可以,篡改照片会留下痕迹。)摄影的这种真实性成为摄影在为自己作为一种艺术的地位与绘画抗争时的唯一武器。摄影的真实特征包含了巨大的心理暗示,至少,它剥夺了观者拒绝摄影的权利。一个人可以在被蒙克或者梵高的作品震惊的同时用“艺术的夸张”之类的借口来自我安慰。但是照片意味着不容置疑的现实,观者必须面对越南、肯尼亚这样的残酷。久而久之,相片甚至成为了现实的根据,而非反过来。
最后,摄影是光和影的。摄影者公认的定义是,摄影是光的艺术。我觉得这说法不够精确,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最早的摄影术是没有彩色的。在摄影者的眼里,这世界是关于黑白的,或者说,关于黑白和各式各样的灰。而构成这些黑白灰的,便是光影。这一方面迎合了摄影者对这个世界进行提炼的爱好,另一方面又营造了梦境般的效果。在梦中是没有彩色的,你会做彩色的梦,但是在梦里看不到色彩,之所以你觉得梦是彩色的,是你的超我对梦的解释override了梦境的黑白设定。

2000年,Christopher Nolan在Memento一片,让Guy Pearce向大家炫耀相片的威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