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长度:400
线路数:11
车站数量:268
日运能:425
建成时间:1863-1-10
备注: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第一条捷运、第一条电力驱动地铁
巴黎
长度:214
线路数:16
车站数量:300
日运能:450
建成时间:1900-7-19
Châtelet-Les Halles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铁车站
纽约
长度:368(纽约地铁独有的超车系统使它的物理线路总长达到了1355公里)
车站数量:468
线路数量:26
日运能:411
建成时间:1904-10-27
莫斯科
长度:292
线路数量:12
车站数量:177
日运能:693
建成时间:1935-5-15
华丽的车站内饰
东京
长度:329
车站数量:282
线路数量:13
日运能:799
建成时间:1927-12-30
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系统,全年运送30亿人次,整个东京捷运系统每年运送140亿人次。考虑到东京都全部人口只有不到1300万,我不得不感叹:日本人真喜欢坐地铁啊!
墨西哥城
长度:202
线路数量:11
车站数量:185
日运能:388
建成时间:1969-9-4
首尔
长度:287
线路数量:10
车站数量:266
日运能:453
建成时间:1974
香港
长度:211
车站数量:150
线路数量:21
日运能:368
建成时间:1979-9-30
上海
长度:228
车站数量:161
线路数量:8
日运能:307
建成时间:1995
计划2012年完成13条线、237座车站、500公里运营,2020年完成18条线、960公里。
Error 403: Forbidden
Monday, December 29, 2008
Friday, December 26, 2008
意大利游记 10/6 下午
从Galla Placidia的陵墓出来,我们去La Gardela吃午饭。可能是因为生意太好了,顾客又全是游客,这又是拉维纳唯一一个得到Frommer's推荐的餐厅,这成了Frommer's第一个让我失望的推荐。
饭毕,参观但丁墓。这位伟大的、划时代的诗人在离开佛罗伦萨后,四处流亡,现在几乎每一个当年收留过的地方都为他竖起了纪念碑和雕像,但他最后的归宿却是拉维纳。拉维纳无疑为此极其自豪,就像公爵府的导游为威尼斯曾经保护过伽利略而感到自豪一样。后来,但丁真正地红了。拉维纳为了保住诗人的遗体,淘气地和佛罗伦萨人作对,哪怕后者甚至搞来了教皇的手谕,要求拉维纳把遗体还给佛罗伦萨。佛城无奈,只好央求拉维纳由他们来供应但丁墓前的灯油。在但丁的墓上,刻着他朋友执笔的一行小诗,parvi Florentia mater amoris,意思是佛罗伦萨,不怎么爱我的母亲。不知怎地,站在狭窄幽暗的墓中,竟感到一阵阵莫名的酸楚,以致于潸然。知识分子的流放和自我流放,是常演不辍的悲剧。
从但丁的墓出来之后,我们已经错过了2:35的火车,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地去看了联票上的另一个经典,新圣阿波里奈尔(S'Appolinare Nuova)教堂。不过回博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3:31上车了。因为担心罗马的景点太多跑不完,所以安排这个晚上进行购物。不过没什么效率,买得起的东西看不上,看得上的东西买不起。博罗尼亚城市不大,但是精品店倒很多。我们重新拜访了自称意大利最好吃的巧克力店,就在Via Luigi Carlo Farini和Piazza Calvani口。RR据说搞到了他们的秘方,在汉堡漫长而寒冷的冬天里曾经不停地做巧克力给我们吃,不过说句实话,还是这里的比较好吃,人家肯定有什么东西没告诉他。

但丁墓前的灯油,现在是佛罗伦萨供给的,墓的上方写着“美德与荣耀”
饭毕,参观但丁墓。这位伟大的、划时代的诗人在离开佛罗伦萨后,四处流亡,现在几乎每一个当年收留过的地方都为他竖起了纪念碑和雕像,但他最后的归宿却是拉维纳。拉维纳无疑为此极其自豪,就像公爵府的导游为威尼斯曾经保护过伽利略而感到自豪一样。后来,但丁真正地红了。拉维纳为了保住诗人的遗体,淘气地和佛罗伦萨人作对,哪怕后者甚至搞来了教皇的手谕,要求拉维纳把遗体还给佛罗伦萨。佛城无奈,只好央求拉维纳由他们来供应但丁墓前的灯油。在但丁的墓上,刻着他朋友执笔的一行小诗,parvi Florentia mater amoris,意思是佛罗伦萨,不怎么爱我的母亲。不知怎地,站在狭窄幽暗的墓中,竟感到一阵阵莫名的酸楚,以致于潸然。知识分子的流放和自我流放,是常演不辍的悲剧。
从但丁的墓出来之后,我们已经错过了2:35的火车,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地去看了联票上的另一个经典,新圣阿波里奈尔(S'Appolinare Nuova)教堂。不过回博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3:31上车了。因为担心罗马的景点太多跑不完,所以安排这个晚上进行购物。不过没什么效率,买得起的东西看不上,看得上的东西买不起。博罗尼亚城市不大,但是精品店倒很多。我们重新拜访了自称意大利最好吃的巧克力店,就在Via Luigi Carlo Farini和Piazza Calvani口。RR据说搞到了他们的秘方,在汉堡漫长而寒冷的冬天里曾经不停地做巧克力给我们吃,不过说句实话,还是这里的比较好吃,人家肯定有什么东西没告诉他。

但丁墓前的灯油,现在是佛罗伦萨供给的,墓的上方写着“美德与荣耀”
Thursday, December 25, 2008
意大利游记 10/6 上午
今天去拉维纳(Ravenna)看马赛克。说起这座小城,虽然离博罗尼亚才八十公里,但我在博时,竞从未想过去拜访她一下。尽管RR和FF回来之后都对那里的马赛克镶嵌画赞不绝口,但是HH脑海中的马赛克的概念还是小时侯厕所里的样子,一片和一片之间是湿漉漉、脏兮兮的水泥缝。一直要等到回国后在电视上看到,才能想象那些画的伟大。于是整整三年,一直对错过了拉维纳耿耿于怀。在这次博罗尼亚周边的三个day-trip中,拉维纳是最令我向往的一个了。
有了昨天的教训,今天我们起得足够地早。在老地方吃了早饭,9:08上了火车。这是一班慢车,80公里要断断续续地跑77分钟。相比之下,9:26那班尽管不停几站,但要在法恩扎(Faenza)转车,整个车程也差不多。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08分的这班。
10:25在拉维纳下车,在月台上我们看到火车站外居然有一些船悬在空中,很是不解。不过拉维纳直到中世纪早期都是海港城市,在罗马时期还是帝国舰队的基地。
我们按照导游书的提示,先预定了两天后星期三早上罗马博盖塞(Borghese)博物馆的入场券,小小地得意一记。不过人家服务很周到,我是用英文完成的预约,一面为不用操练意大利文舒了口气,一面又为没有机会操练意大利文感到有点遗憾。之后一整天,只要一想到马上就能看到贝尼尼的雕塑(阿波罗和妲芙妮是我最喜欢的雕塑)就感到很高兴。
从火车站出来,沿法理尼大街到波波洛(Popolo)广场右转,在小路上买了块pizza吃,尽管我们刚刚吃完早饭。但是HJN好象是真地爱上pizza了。走到TI,取地图一份,然后开始欣赏San Vitale教堂的马赛克画。这是一座外表非常朴素的教堂,只有两、三层楼高,外墙全为砖石。但细节之处又很有特色,兼具罗马式和拜占庭式建筑的风采。教堂呈八边形,每边都有飞券支撑。内部有绘着美丽壁画的穹顶,但最引人入胜的无疑是那些马赛克。尽管在画上、电视上都见过,但亲眼看到这些马赛克还是让人有窒息的感觉。或者是想哈哈大笑的感觉,或者是想大叫大跳的感觉,ecstasy的感觉。但实际上我只是站在那里,仰着头傻笑。

这些镶嵌画比照片上的来得鲜艳,与别处无论多华丽的马赛克相比(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可能是例外,尽管我不确定当年拜占庭的马赛克被保留下来了多少),拉维纳的马赛克用色更富想象力,我们看到对绿色、红色、白色等明快色彩的大胆运用。另外,画中人物的形象也更生动——除了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和他的希奥多拉皇后(Theodora)一本正经的肖像以外——基督、使徒和圣经人物们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查士丁尼是少数几个我有点印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之一,因为以前经常提到查士丁尼法典是现在大陆法的妈妈。查士丁尼带领动罗马帝国实现了罗马的中兴,这位(按照壁画来看)英俊的皇帝,不仅一生文治武功(文包括编纂法典、治理腐败——结果几乎触发了内战,武包括抵抗波斯、消灭当年入侵罗马的汪达尔人、解放大半个西罗马)、娶了当时公认全国最美丽的女人,还顽强地活到了82岁。同时,他还建造了奇迹般的索非亚大教堂。看着这位皇帝坚毅但又有几分诙谐的脸,不禁对当时的情景浮想联翩。

查士丁尼大帝
他对面的老婆希奥多拉皇后比起他青史留名的皇帝丈夫来可一点也不逊色。这位当年在君士坦丁堡叱诧风云的交际花,淫荡到正人君子避之不及的程度,而后突然皈依基督,从埃及回到君士坦丁堡靠纺纱为生,然后又无可救药地和查士丁尼(那时还不是皇帝)坠入情网,后者为了她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规定从良妇女可以嫁给皇帝。婚后希奥多拉私生活滴水不漏,就连最苛刻的史家都没说过她一句不是。现在一般都认为希奥多拉辅佐查士丁尼不遗余力,简直就可以算共同执政,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希奥多拉皇后
在San Vitale买的八块五的联票使我们今天可以看三个任意博物馆,所以我们又去了同一个花园里的Galla Placidia的陵墓。说是说陵墓,mausoleum,不过其实是很小的一座建筑,甚至可以说只是一座小房子罢了。Galla Placidia的哥哥、丈夫和父亲都是罗马帝国的皇帝——根据介绍。她的爸爸是赫赫有名的希奥多修斯大帝(Theodosius the Great),虽然出身名门,但是这位公主的身世却并不顺利。在西哥特人洗劫罗马的时候,她被掠为人质,随着这群野蛮人在欧洲各处游荡。不久她被迫嫁给了后来的西哥特国王Ataulf。在西班牙,她生下一个早夭的儿子。但是她的一位热切的仰慕者Constantius将军为了营救她,和西哥特人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战争,六年后,Ataulf死,Galla和Constantius成婚,后者就是后来的Constantius III皇帝。在此期间,她的哥哥Honorius一直是罗马皇帝,不过他喜欢性骚扰自己的妹妹,以致于Galla后来被迫逃到了君士坦丁堡。
其实在我看来,Galla Placidia的哥哥、丈夫和父亲都不如她的女儿来得出名。这位活宝公主写信给当时正在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匈奴王阿提拉,叫他到拉维纳来拯救自己,说她的妈妈强迫自己嫁给自己不爱的男人……于是又了匈奴王围攻罗马的一幕。
这座小房子被建成一个希腊十字形,为了保护里面的马赛克,门口挂着厚厚的帘子,屋子里只有极微弱的灯光,仅够看个大概。我们从十字的一端进入,另外三端分别放着Galla Placidia和她的哥哥、丈夫的石椁,都很大,外面的浮雕有的完成了,有的则被破坏了。这三个石椁在这里已经停放了超过1500年,尽管介绍上说Galla Placidia的遗骨其实不在这里,但是能够这么接近当年的皇后、皇帝,仍然给人奇妙无比的感觉。即使在当时,能够这么靠近他们的人也没几个,更何况是1500年之后。不得不承认,意大利人很擅长营造气氛。站在黑漆漆的小屋里,注视着这些石椁,让人觉得时空交错,仿佛来到了他们的梦中。
有了昨天的教训,今天我们起得足够地早。在老地方吃了早饭,9:08上了火车。这是一班慢车,80公里要断断续续地跑77分钟。相比之下,9:26那班尽管不停几站,但要在法恩扎(Faenza)转车,整个车程也差不多。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08分的这班。
10:25在拉维纳下车,在月台上我们看到火车站外居然有一些船悬在空中,很是不解。不过拉维纳直到中世纪早期都是海港城市,在罗马时期还是帝国舰队的基地。
我们按照导游书的提示,先预定了两天后星期三早上罗马博盖塞(Borghese)博物馆的入场券,小小地得意一记。不过人家服务很周到,我是用英文完成的预约,一面为不用操练意大利文舒了口气,一面又为没有机会操练意大利文感到有点遗憾。之后一整天,只要一想到马上就能看到贝尼尼的雕塑(阿波罗和妲芙妮是我最喜欢的雕塑)就感到很高兴。
从火车站出来,沿法理尼大街到波波洛(Popolo)广场右转,在小路上买了块pizza吃,尽管我们刚刚吃完早饭。但是HJN好象是真地爱上pizza了。走到TI,取地图一份,然后开始欣赏San Vitale教堂的马赛克画。这是一座外表非常朴素的教堂,只有两、三层楼高,外墙全为砖石。但细节之处又很有特色,兼具罗马式和拜占庭式建筑的风采。教堂呈八边形,每边都有飞券支撑。内部有绘着美丽壁画的穹顶,但最引人入胜的无疑是那些马赛克。尽管在画上、电视上都见过,但亲眼看到这些马赛克还是让人有窒息的感觉。或者是想哈哈大笑的感觉,或者是想大叫大跳的感觉,ecstasy的感觉。但实际上我只是站在那里,仰着头傻笑。

这些镶嵌画比照片上的来得鲜艳,与别处无论多华丽的马赛克相比(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可能是例外,尽管我不确定当年拜占庭的马赛克被保留下来了多少),拉维纳的马赛克用色更富想象力,我们看到对绿色、红色、白色等明快色彩的大胆运用。另外,画中人物的形象也更生动——除了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和他的希奥多拉皇后(Theodora)一本正经的肖像以外——基督、使徒和圣经人物们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查士丁尼是少数几个我有点印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之一,因为以前经常提到查士丁尼法典是现在大陆法的妈妈。查士丁尼带领动罗马帝国实现了罗马的中兴,这位(按照壁画来看)英俊的皇帝,不仅一生文治武功(文包括编纂法典、治理腐败——结果几乎触发了内战,武包括抵抗波斯、消灭当年入侵罗马的汪达尔人、解放大半个西罗马)、娶了当时公认全国最美丽的女人,还顽强地活到了82岁。同时,他还建造了奇迹般的索非亚大教堂。看着这位皇帝坚毅但又有几分诙谐的脸,不禁对当时的情景浮想联翩。

查士丁尼大帝
他对面的老婆希奥多拉皇后比起他青史留名的皇帝丈夫来可一点也不逊色。这位当年在君士坦丁堡叱诧风云的交际花,淫荡到正人君子避之不及的程度,而后突然皈依基督,从埃及回到君士坦丁堡靠纺纱为生,然后又无可救药地和查士丁尼(那时还不是皇帝)坠入情网,后者为了她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规定从良妇女可以嫁给皇帝。婚后希奥多拉私生活滴水不漏,就连最苛刻的史家都没说过她一句不是。现在一般都认为希奥多拉辅佐查士丁尼不遗余力,简直就可以算共同执政,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希奥多拉皇后
在San Vitale买的八块五的联票使我们今天可以看三个任意博物馆,所以我们又去了同一个花园里的Galla Placidia的陵墓。说是说陵墓,mausoleum,不过其实是很小的一座建筑,甚至可以说只是一座小房子罢了。Galla Placidia的哥哥、丈夫和父亲都是罗马帝国的皇帝——根据介绍。她的爸爸是赫赫有名的希奥多修斯大帝(Theodosius the Great),虽然出身名门,但是这位公主的身世却并不顺利。在西哥特人洗劫罗马的时候,她被掠为人质,随着这群野蛮人在欧洲各处游荡。不久她被迫嫁给了后来的西哥特国王Ataulf。在西班牙,她生下一个早夭的儿子。但是她的一位热切的仰慕者Constantius将军为了营救她,和西哥特人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战争,六年后,Ataulf死,Galla和Constantius成婚,后者就是后来的Constantius III皇帝。在此期间,她的哥哥Honorius一直是罗马皇帝,不过他喜欢性骚扰自己的妹妹,以致于Galla后来被迫逃到了君士坦丁堡。
其实在我看来,Galla Placidia的哥哥、丈夫和父亲都不如她的女儿来得出名。这位活宝公主写信给当时正在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匈奴王阿提拉,叫他到拉维纳来拯救自己,说她的妈妈强迫自己嫁给自己不爱的男人……于是又了匈奴王围攻罗马的一幕。
这座小房子被建成一个希腊十字形,为了保护里面的马赛克,门口挂着厚厚的帘子,屋子里只有极微弱的灯光,仅够看个大概。我们从十字的一端进入,另外三端分别放着Galla Placidia和她的哥哥、丈夫的石椁,都很大,外面的浮雕有的完成了,有的则被破坏了。这三个石椁在这里已经停放了超过1500年,尽管介绍上说Galla Placidia的遗骨其实不在这里,但是能够这么接近当年的皇后、皇帝,仍然给人奇妙无比的感觉。即使在当时,能够这么靠近他们的人也没几个,更何况是1500年之后。不得不承认,意大利人很擅长营造气氛。站在黑漆漆的小屋里,注视着这些石椁,让人觉得时空交错,仿佛来到了他们的梦中。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08
意大利游记 10/5
今天的安排是早上游览帕尔马Parma,下午游览Modena,可惜事实证明这样moderate的计划对我们两个废人来讲也是太野心勃勃了。
早上起得就晚,因为车票上没有时间,所以睡下去是就没打算准时起来。一觉睡到了8:30……
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在昨天的小店吃了早饭,老样子,pizza+latta macchiato。他们有很和蔼且能说英文的美女服务员,还有不能说英文但是同样和蔼的美女服务员——博罗尼亚的姑娘是全意大利最漂亮的,尽管马克 吐温会认为是热那亚的——以致于前六天我一个劲地奇怪为什么意大利的美女突然都消失了。原来只是以前自己被宠坏了罢了。
又想到关于Bolognese Spaghetti的逸闻。
十点半终于上车了,停摩德纳和Reggio Emilia两站后,十一点四十分停在帕尔玛。居然没有找到TI,只好凭极其有限的记忆向市中心推进。帕尔马正在举行威尔第歌剧节,本来我们也想看的。但是等我们想到要订票的时候(提前三个月)只有一个很不便当的时间、只有Nabucco(我想看茶花女!)而且只有一张票了。于是只好作罢。
我们走了大约5分钟之后,来到了一片草地,有一队少年正在进行鼓号+旗操练习,眼花缭乱。我们停下来看了一会,HJN很是激动。过草地,参观Santa Maria della Steccata教堂,里面还在做弥撒,意大利的弥撒可够晚的,不过这还不是最晚的呢。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希腊十字形的建筑,尽管有穹顶,但是肋券的使用还是让人觉得歌特的味道比较浓。肋券造得很有特色,壁画也风生水起的,但经过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集中轰炸,现在有些审美疲劳,对任何艺术品似乎都有些提不起精神。
两个教堂之后,沿共和国大街闲逛,参观了一个集市,多是民间艺人在卖自己手工制作的小摆设。然后又window shopping一路,至一交通转盘处回头往市中心方向走。
到了圣约翰(San Giovanni)教堂,这里也在做弥撒,不过很快结束了。教堂里的壁画并不特别抢眼,反而让我第一次有机会仔细看看教堂的工程结构。原来十字的两边都是礼拜堂(chapel),以前都没注意过。
在San Giovanni不远处就是帕尔马大教堂(Cattedrale di Parma),这里是少数几个我还有印象的上次来过的地方之一,尽管我一点也不记得门口有这么大一片广场。里面正在装修,我们也就随便看看。大教堂边的洗礼堂是座美丽的粉红色大理石建筑,光这些大理石就值好多钱,哪怕是在意大利。意大利那么多宏伟的教堂,最后能找到大理石把立面做完的也趋指可数。可惜洗礼堂今天不开门。
这时已经下午一点半了,我们开始找传说中的Gallo d'Oro吃午饭。可惜足足找了40分钟,还得到两个警察的指点,硬是没找到。这是非常令人沮丧的经历,无论是对我的大脑还是对我们的胃来讲。其间倒是路过另外一爿米其林餐厅,但座无虚席,而且意大利的餐厅都是不翻台子的,再等也没用。
最后我们终于放弃了,在一个咖啡馆用tortelli和togliatta解决了午餐。
午餐之后就打算去摩德纳了,但是迟迟未有Giaco的回音。本来前一天约好今天在摩碰头的,看来人家也只是客气客气。加上天色已晚,高峰时段又只有站票,且价格昂贵。于是我们决定在帕尔马继续打发两个小时。他们的国家画廊正在举办Correggio的宏大展览。可是HJN说累了,不想看博物馆,于是作罢,反正我们已经在圣约翰和大教堂里看过他的主要作品了。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大队身着古装的游行者,吹吹打打地往国家画廊的方向走。走近了一瞧,原来就是早上的鼓号队。凡是根梳妆打扮有关的事情,意大利人都很用心,也很在行,哪怕是古装也不例外。他们有的人扮成农夫,提着瓜果面包,有的人变身猎人,背着弓箭,披着斗篷,还有的则是战士模样,穿着盔甲,骑着马。不过更多的则是宫廷人物的装束,穿戴让人想起那些一本正经的贵族肖像。
然后我们躺在草地上发呆,直到5点,开始往车站方向走。路过圣保罗(Sao Paolo)花园,根据墙上的介绍,似乎是司汤达小说里某个人物的居所。大概是《帕尔马修道院》吧。这本书评价极高,甚至有人把它置于《红与黑》之上,可惜我没有读过。司氏也是当年意大利接待的浪漫主义名士之一。尽管也有悲剧性的生平和令人肝肠寸断的爱情故事,但是始终不如拜纶、雪莱什么的来得pop,或许是因为活得太久吧。
5:20我们坐上了回博罗尼亚的火车,尽管我们买的是regionale的票,但是欧洲之星的检票员叔叔一点都没找我们麻烦。

帕尔马街头的神龛

用粉红色大理石砌成的洗礼堂

Mju Zoom镜头中湛蓝(漆黑?)的天空
早上起得就晚,因为车票上没有时间,所以睡下去是就没打算准时起来。一觉睡到了8:30……
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在昨天的小店吃了早饭,老样子,pizza+latta macchiato。他们有很和蔼且能说英文的美女服务员,还有不能说英文但是同样和蔼的美女服务员——博罗尼亚的姑娘是全意大利最漂亮的,尽管马克 吐温会认为是热那亚的——以致于前六天我一个劲地奇怪为什么意大利的美女突然都消失了。原来只是以前自己被宠坏了罢了。
又想到关于Bolognese Spaghetti的逸闻。
十点半终于上车了,停摩德纳和Reggio Emilia两站后,十一点四十分停在帕尔玛。居然没有找到TI,只好凭极其有限的记忆向市中心推进。帕尔马正在举行威尔第歌剧节,本来我们也想看的。但是等我们想到要订票的时候(提前三个月)只有一个很不便当的时间、只有Nabucco(我想看茶花女!)而且只有一张票了。于是只好作罢。
我们走了大约5分钟之后,来到了一片草地,有一队少年正在进行鼓号+旗操练习,眼花缭乱。我们停下来看了一会,HJN很是激动。过草地,参观Santa Maria della Steccata教堂,里面还在做弥撒,意大利的弥撒可够晚的,不过这还不是最晚的呢。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希腊十字形的建筑,尽管有穹顶,但是肋券的使用还是让人觉得歌特的味道比较浓。肋券造得很有特色,壁画也风生水起的,但经过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集中轰炸,现在有些审美疲劳,对任何艺术品似乎都有些提不起精神。
两个教堂之后,沿共和国大街闲逛,参观了一个集市,多是民间艺人在卖自己手工制作的小摆设。然后又window shopping一路,至一交通转盘处回头往市中心方向走。
到了圣约翰(San Giovanni)教堂,这里也在做弥撒,不过很快结束了。教堂里的壁画并不特别抢眼,反而让我第一次有机会仔细看看教堂的工程结构。原来十字的两边都是礼拜堂(chapel),以前都没注意过。
在San Giovanni不远处就是帕尔马大教堂(Cattedrale di Parma),这里是少数几个我还有印象的上次来过的地方之一,尽管我一点也不记得门口有这么大一片广场。里面正在装修,我们也就随便看看。大教堂边的洗礼堂是座美丽的粉红色大理石建筑,光这些大理石就值好多钱,哪怕是在意大利。意大利那么多宏伟的教堂,最后能找到大理石把立面做完的也趋指可数。可惜洗礼堂今天不开门。
这时已经下午一点半了,我们开始找传说中的Gallo d'Oro吃午饭。可惜足足找了40分钟,还得到两个警察的指点,硬是没找到。这是非常令人沮丧的经历,无论是对我的大脑还是对我们的胃来讲。其间倒是路过另外一爿米其林餐厅,但座无虚席,而且意大利的餐厅都是不翻台子的,再等也没用。
最后我们终于放弃了,在一个咖啡馆用tortelli和togliatta解决了午餐。
午餐之后就打算去摩德纳了,但是迟迟未有Giaco的回音。本来前一天约好今天在摩碰头的,看来人家也只是客气客气。加上天色已晚,高峰时段又只有站票,且价格昂贵。于是我们决定在帕尔马继续打发两个小时。他们的国家画廊正在举办Correggio的宏大展览。可是HJN说累了,不想看博物馆,于是作罢,反正我们已经在圣约翰和大教堂里看过他的主要作品了。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大队身着古装的游行者,吹吹打打地往国家画廊的方向走。走近了一瞧,原来就是早上的鼓号队。凡是根梳妆打扮有关的事情,意大利人都很用心,也很在行,哪怕是古装也不例外。他们有的人扮成农夫,提着瓜果面包,有的人变身猎人,背着弓箭,披着斗篷,还有的则是战士模样,穿着盔甲,骑着马。不过更多的则是宫廷人物的装束,穿戴让人想起那些一本正经的贵族肖像。
然后我们躺在草地上发呆,直到5点,开始往车站方向走。路过圣保罗(Sao Paolo)花园,根据墙上的介绍,似乎是司汤达小说里某个人物的居所。大概是《帕尔马修道院》吧。这本书评价极高,甚至有人把它置于《红与黑》之上,可惜我没有读过。司氏也是当年意大利接待的浪漫主义名士之一。尽管也有悲剧性的生平和令人肝肠寸断的爱情故事,但是始终不如拜纶、雪莱什么的来得pop,或许是因为活得太久吧。
5:20我们坐上了回博罗尼亚的火车,尽管我们买的是regionale的票,但是欧洲之星的检票员叔叔一点都没找我们麻烦。

帕尔马街头的神龛

用粉红色大理石砌成的洗礼堂

Mju Zoom镜头中湛蓝(漆黑?)的天空
Tuesday, December 23, 2008
朝鲜半岛简史
朝鲜地方不大,但历史不是一般地复杂。事实证明,越是弹丸之地,越喜欢折腾。
距今70万年前开始有原始人在朝鲜半岛活动,而已知最早的朝鲜陶器产于公元前8000年。不过朝鲜半岛的考古发现多集中于北部,加上南部学者也有造假的传统,再考虑到他们近乎滑稽的民族自尊心,对他们的考古发现我们还须谨慎对待。
以公元前1500年为界,朝鲜陶器文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栉文时代,因为那个时代的陶器上都有梳子一样的花纹(栉就是梳子的意思)。栉文时代的陶器风格上很接近当时日本、俄罗斯和中国东北的其他原始文化。第二个阶段叫无文时代,这个时代从前1500年到前300年,出现了复杂的村落和墓葬。
以上就是朝鲜半岛的史前时代,以下是有历史记载的了,分为古朝鲜、古三国、三国、南北朝(或叫统一新罗)、高丽和朝鲜六个时代。
根据《三国遗事》和其他中世纪朝鲜史书记载,在前2333年的时候,朝鲜半岛上出现了自己的第一个王国“古朝鲜”(Gojoseon),也就是所谓的檀君朝鲜。这个说法又很成问题,前2333年的时候中华文明还不知道在哪里(这个时间比我们推断的夏朝起始时间还要早几百年),朝鲜居然创造出了王国?直到现在科学家还没找到檀君朝鲜是一个国家的考古证据。
不过不管怎么说,檀君朝鲜作为传说还是有存在的意义的。檀君是天神桓雄和“熊女”所生,而熊女又是由他从熊变出来的。他(真名叫“王俭”)在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可见朝鲜不仅是音译,也是意译,不过这么说来应该念“招”鲜国。根据朝鲜史书的记载,檀君朝鲜的活动范围当在今天辽河与大同江之间。而他们的真正祖先应该是来自欧亚大陆中央的阿尔泰人。当然,我们也是,所以韩国人认为人类的祖先都是韩国人。
檀君朝鲜与当时中国文明的交流还是比较频繁的,他们与齐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还与燕国进行过战争。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兵辽河,次年檀君朝鲜亡。
古三国时代
檀君朝鲜亡后遗民四散流亡,又与朝鲜半岛的其他原始部落融合,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辰韩、马韩和弁韩。这三个实体经过流变,最终形成了新罗、百济、高句(音钩)丽三个国家。有趣的是,其中百济和高句丽是古朝鲜的遗民,但最后却都亡于新罗。
三国时代
所谓的三国,就是新罗、百济、高句丽三个国家。这个时代从公元前一世纪三个国家建立,一直持续到公元七世纪,当新罗征服高句丽为止,在早些时候,新罗和唐朝的联军已经灭亡了百济国。
南北朝时代
无论是唐朝还是新罗,都无法对朝鲜半岛北部/满洲里南部进行有效的统治,于是在七世纪之后这里出现了一个叫渤海国的政权。现代学者认为渤海国最后亡于长白山(或许我该管它叫白头山?)火山爆发。
朝鲜半岛的南部则有新罗统治。新罗是朝鲜文明史上璀璨的一页。江原道的禅兴寺、京畿道的神勒寺都建于新罗时代,而世界遗产密集的庆州则是当年新罗王国的首都。
高丽王朝时代
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管朝鲜和韩国叫高丽或者Korea,其实高丽不过是高句丽的缩写罢了。公元918年高丽王国建立,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可惜好景不长,仅仅57年之后,他们就不得不臣服于新贵辽国,后来是金国。再后来又被蒙古所灭。1357年元朝的统治随着如火如荼的中国农民起义开始动摇,恭愍王重新统治朝鲜。他的陵墓现在在平壤。可惜又好景不长,1388年李成桂篡位,结束了高丽王朝对朝鲜半岛几千年的统治。
值得注意的是,从李桂成开始一直到马关条约签署,朝鲜国王都是需要中国政府册封的,先是明朝后来是清朝。
朝鲜王朝时代
古代史上最后一个朝鲜政权,与奉佛教为国家的高丽王朝不同,李氏朝鲜奉儒教为国教。其实儒教根本不能算什么宗教,朝鲜人根本是在乱搞。这个时代的晚期反复受到外族入侵,最后亡于日本。日本在朝鲜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比如把朝鲜王室册风为贵族,给他们的宫殿加上贵族花纹,使他们低于日本王室。日本还把朝鲜的英文名字从Corea改成Korea,从而使日本排到朝鲜前面。其实日本应该把自己国家名字改成“ ”(空格),这样他们就可以排到所有国家前面了。
朝鲜王朝是朝鲜文明的颠峰,大部分现在我们熟悉的古迹以及韩国的世界遗产,比如首尔的景福宫都建于朝鲜王朝时代。
距今70万年前开始有原始人在朝鲜半岛活动,而已知最早的朝鲜陶器产于公元前8000年。不过朝鲜半岛的考古发现多集中于北部,加上南部学者也有造假的传统,再考虑到他们近乎滑稽的民族自尊心,对他们的考古发现我们还须谨慎对待。
以公元前1500年为界,朝鲜陶器文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栉文时代,因为那个时代的陶器上都有梳子一样的花纹(栉就是梳子的意思)。栉文时代的陶器风格上很接近当时日本、俄罗斯和中国东北的其他原始文化。第二个阶段叫无文时代,这个时代从前1500年到前300年,出现了复杂的村落和墓葬。
以上就是朝鲜半岛的史前时代,以下是有历史记载的了,分为古朝鲜、古三国、三国、南北朝(或叫统一新罗)、高丽和朝鲜六个时代。
根据《三国遗事》和其他中世纪朝鲜史书记载,在前2333年的时候,朝鲜半岛上出现了自己的第一个王国“古朝鲜”(Gojoseon),也就是所谓的檀君朝鲜。这个说法又很成问题,前2333年的时候中华文明还不知道在哪里(这个时间比我们推断的夏朝起始时间还要早几百年),朝鲜居然创造出了王国?直到现在科学家还没找到檀君朝鲜是一个国家的考古证据。
不过不管怎么说,檀君朝鲜作为传说还是有存在的意义的。檀君是天神桓雄和“熊女”所生,而熊女又是由他从熊变出来的。他(真名叫“王俭”)在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可见朝鲜不仅是音译,也是意译,不过这么说来应该念“招”鲜国。根据朝鲜史书的记载,檀君朝鲜的活动范围当在今天辽河与大同江之间。而他们的真正祖先应该是来自欧亚大陆中央的阿尔泰人。当然,我们也是,所以韩国人认为人类的祖先都是韩国人。
檀君朝鲜与当时中国文明的交流还是比较频繁的,他们与齐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还与燕国进行过战争。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兵辽河,次年檀君朝鲜亡。
古三国时代
檀君朝鲜亡后遗民四散流亡,又与朝鲜半岛的其他原始部落融合,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辰韩、马韩和弁韩。这三个实体经过流变,最终形成了新罗、百济、高句(音钩)丽三个国家。有趣的是,其中百济和高句丽是古朝鲜的遗民,但最后却都亡于新罗。
三国时代
所谓的三国,就是新罗、百济、高句丽三个国家。这个时代从公元前一世纪三个国家建立,一直持续到公元七世纪,当新罗征服高句丽为止,在早些时候,新罗和唐朝的联军已经灭亡了百济国。
南北朝时代
无论是唐朝还是新罗,都无法对朝鲜半岛北部/满洲里南部进行有效的统治,于是在七世纪之后这里出现了一个叫渤海国的政权。现代学者认为渤海国最后亡于长白山(或许我该管它叫白头山?)火山爆发。
朝鲜半岛的南部则有新罗统治。新罗是朝鲜文明史上璀璨的一页。江原道的禅兴寺、京畿道的神勒寺都建于新罗时代,而世界遗产密集的庆州则是当年新罗王国的首都。
高丽王朝时代
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管朝鲜和韩国叫高丽或者Korea,其实高丽不过是高句丽的缩写罢了。公元918年高丽王国建立,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可惜好景不长,仅仅57年之后,他们就不得不臣服于新贵辽国,后来是金国。再后来又被蒙古所灭。1357年元朝的统治随着如火如荼的中国农民起义开始动摇,恭愍王重新统治朝鲜。他的陵墓现在在平壤。可惜又好景不长,1388年李成桂篡位,结束了高丽王朝对朝鲜半岛几千年的统治。
值得注意的是,从李桂成开始一直到马关条约签署,朝鲜国王都是需要中国政府册封的,先是明朝后来是清朝。
朝鲜王朝时代
古代史上最后一个朝鲜政权,与奉佛教为国家的高丽王朝不同,李氏朝鲜奉儒教为国教。其实儒教根本不能算什么宗教,朝鲜人根本是在乱搞。这个时代的晚期反复受到外族入侵,最后亡于日本。日本在朝鲜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比如把朝鲜王室册风为贵族,给他们的宫殿加上贵族花纹,使他们低于日本王室。日本还把朝鲜的英文名字从Corea改成Korea,从而使日本排到朝鲜前面。其实日本应该把自己国家名字改成“ ”(空格),这样他们就可以排到所有国家前面了。
朝鲜王朝是朝鲜文明的颠峰,大部分现在我们熟悉的古迹以及韩国的世界遗产,比如首尔的景福宫都建于朝鲜王朝时代。
阶级
讨论什么是中产阶级就和讨论什么是发展中国家一样,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很可能没有结果。
要构成一个阶级,就必须先形成阶级意识。这是区分一个个人是否属于一个特定阶级的最重要的标准,比如假设有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哪怕两个人的收入、资产、受教育程度、工作、生活习惯等等都一模一样,他们俩显然不会认为自己属于同一个阶级。当然,他们也的确不属于同一个阶级。
在马克思的世界里,事情是非黑即白的,因此一切都显得很简单。只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产生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将持续斗争——以暴力革命的方式——直到建立自己的专政。
但是现实世界显然并非如此,所以雷蒙 阿隆要嘲笑马克思更喜欢当预言家而非学者。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还有一个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尽管也喜欢阶级斗争(如果阶级斗争就是维护阶级利益的意思的话),但是却不喜欢暴力革命。不仅他们自己不喜欢暴力革命,还容不得别人暴力革命。
如果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人数比较少,那么他们就不会发挥什么政治作用,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中,他们或许会依附于资产阶级,或许会依附于无产阶级。在两种情况下,都没他们好果子吃。
但是如果中产阶级政治实力很可观,比如他们人数众多,或者/并且掌握了相当的资源,那么他们就是很重要的一支力量了,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力量。
从战后的全球史来看,一个成功的国家往往拥有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因为这是一个趋同的年代。人类社会要在纵向取得发展,必然要在水平方向上节约能量。天天搞革命的社会没有未来。
其实中产阶级并不是一个阶级术语,在它的诞生地,它被称作class,意思可以是阶级,也可以是阶层,也可以是级别。最早,它被用来描述非贵族的城镇居民,以区别于作为下层阶级的农民和作为上层阶级的贵族。后来,它被用来表示城镇居民中的中间阶层,以区别于作为工人存在的下层阶级和作为资本家存在的上层阶级。在19世纪工业社会中,中产阶级包括从担任管理工作的白领职员到小产业主在内的一大批人。世界大战之后,这个概念(伴随着物质的繁荣)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现在提到中产阶级,大家不仅会想到经理人和个体户,还会想到教师、医生、律师、(成功的)艺术家等等一系列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而诞生的专业人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产阶级的定义也得到了扩展和延伸。它不再总是政治性的了,有时评断的标准是自我认同感,有时是生活方式,有时是职业属性。在中国大陆,通常用收入水平来定义这个阶级,2005年国家统计局甚至直接给出了家庭年收入6-50万元算中产阶级的标准。尽管众说纷纭,但是每种说法总还是有些共性,基本上,当我们提到中产阶级,脑海里浮现的是经济上相对宽裕,拥有一定的个人资产(房子、汽车、耐用消费品),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专业工作,乐于文化支出,重视精神生活,同时又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的人。
除此之外,阶级(阶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阶级成员之间会进行互动。惟独这样,一个阶级才能巩固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农民阶级始终成不了气候,需要工人阶级来领导的根本原因。因为农民的生产方式使他们自我封闭,而工人却恰恰相反。从这种意义上讲,现代人之间的关系倒的确比以前来得更密切,与其到广场上静坐游行然后被坦克车碾死,现代人往往通过转发电子邮件和在论坛上潜水来寻求和维持意识形态的统一。
但是除去那些极端贫穷的国家,中国又的确是最不可能出现中产阶级的地方。中国60%的人口因为残忍的户籍制度被束缚在农村,因此也就永远地失去了成为中产阶级的可能。其次,中国贫富差距过大,从05年开始,收入分布的平均值就已经低于标准差(实际上只有一半左右),基尼系数之高居世界前列。
在这样的限制下,中国的中产阶级要壮大,除了依赖稳定的经济增长以追求规模的扩张外,还需要加强内部互动,以求尽快形成统一的阶级意识。比如针对税收、环保、资源、外交、教育、医疗、养老金、贫富差距、户籍、公务员体系、产业政策、市场化改革等等方面的认识必须尽快统一,方能形成有意义的政治力量,从而进一步追求政治利益。
要构成一个阶级,就必须先形成阶级意识。这是区分一个个人是否属于一个特定阶级的最重要的标准,比如假设有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哪怕两个人的收入、资产、受教育程度、工作、生活习惯等等都一模一样,他们俩显然不会认为自己属于同一个阶级。当然,他们也的确不属于同一个阶级。
在马克思的世界里,事情是非黑即白的,因此一切都显得很简单。只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产生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将持续斗争——以暴力革命的方式——直到建立自己的专政。
但是现实世界显然并非如此,所以雷蒙 阿隆要嘲笑马克思更喜欢当预言家而非学者。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还有一个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尽管也喜欢阶级斗争(如果阶级斗争就是维护阶级利益的意思的话),但是却不喜欢暴力革命。不仅他们自己不喜欢暴力革命,还容不得别人暴力革命。
如果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人数比较少,那么他们就不会发挥什么政治作用,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中,他们或许会依附于资产阶级,或许会依附于无产阶级。在两种情况下,都没他们好果子吃。
但是如果中产阶级政治实力很可观,比如他们人数众多,或者/并且掌握了相当的资源,那么他们就是很重要的一支力量了,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力量。
从战后的全球史来看,一个成功的国家往往拥有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因为这是一个趋同的年代。人类社会要在纵向取得发展,必然要在水平方向上节约能量。天天搞革命的社会没有未来。
其实中产阶级并不是一个阶级术语,在它的诞生地,它被称作class,意思可以是阶级,也可以是阶层,也可以是级别。最早,它被用来描述非贵族的城镇居民,以区别于作为下层阶级的农民和作为上层阶级的贵族。后来,它被用来表示城镇居民中的中间阶层,以区别于作为工人存在的下层阶级和作为资本家存在的上层阶级。在19世纪工业社会中,中产阶级包括从担任管理工作的白领职员到小产业主在内的一大批人。世界大战之后,这个概念(伴随着物质的繁荣)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现在提到中产阶级,大家不仅会想到经理人和个体户,还会想到教师、医生、律师、(成功的)艺术家等等一系列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而诞生的专业人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产阶级的定义也得到了扩展和延伸。它不再总是政治性的了,有时评断的标准是自我认同感,有时是生活方式,有时是职业属性。在中国大陆,通常用收入水平来定义这个阶级,2005年国家统计局甚至直接给出了家庭年收入6-50万元算中产阶级的标准。尽管众说纷纭,但是每种说法总还是有些共性,基本上,当我们提到中产阶级,脑海里浮现的是经济上相对宽裕,拥有一定的个人资产(房子、汽车、耐用消费品),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专业工作,乐于文化支出,重视精神生活,同时又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的人。
除此之外,阶级(阶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阶级成员之间会进行互动。惟独这样,一个阶级才能巩固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农民阶级始终成不了气候,需要工人阶级来领导的根本原因。因为农民的生产方式使他们自我封闭,而工人却恰恰相反。从这种意义上讲,现代人之间的关系倒的确比以前来得更密切,与其到广场上静坐游行然后被坦克车碾死,现代人往往通过转发电子邮件和在论坛上潜水来寻求和维持意识形态的统一。
但是除去那些极端贫穷的国家,中国又的确是最不可能出现中产阶级的地方。中国60%的人口因为残忍的户籍制度被束缚在农村,因此也就永远地失去了成为中产阶级的可能。其次,中国贫富差距过大,从05年开始,收入分布的平均值就已经低于标准差(实际上只有一半左右),基尼系数之高居世界前列。
在这样的限制下,中国的中产阶级要壮大,除了依赖稳定的经济增长以追求规模的扩张外,还需要加强内部互动,以求尽快形成统一的阶级意识。比如针对税收、环保、资源、外交、教育、医疗、养老金、贫富差距、户籍、公务员体系、产业政策、市场化改革等等方面的认识必须尽快统一,方能形成有意义的政治力量,从而进一步追求政治利益。
意大利游记 10/4
今天去费拉拉(Ferrara)玩。
这个城市因为保存完好的城市地貌(landscape)被选为UNESCO世界遗产,最著名的景观是Este家族的城堡。
04年底,Asaf和他的妈妈来这里玩过,惹得我好不羡慕,这次总算如愿以偿,自己也能亲身过来走一圈了。
前一天买好的8:56的车票,但是8:10起床的我们,奇迹般地错过了火车。只好坐9:56那班。于是先去吃了早饭。尽管HJN一开始想吃麦当劳,不过我们还是进了一家旅馆边上生意兴隆的咖啡馆。我们要了橙汁和latta macchiato,一个pizza和一个羊角。
饭毕去等车,在候车室里有两个美国人和三个印巴人在聊天,相谈甚欢,直到印巴人管Obama叫your next president.美国人于是开始耐心地向他们解释美国大选的原理。
然后车来了,是regionale,条件不好。很挤,很多人没位子,和前一天的ES完全不好比。不过我们倒是都找到了位子。
30分钟之后到费拉拉,在TI取地图一份。沿车站前的大路稀里糊涂走了一站,才知道这叫加里波第大街。反正意大利每个城市都有加里波第大街、依曼努尔大街、独立大街和九月XX号大街(都是和意大利独立/统一有关的)。沿加里波第大街一直走就能到市中心啦!
一路上什么人都没有,但是风景很好的。笔直的林荫大道,地上铺着金黄的银杏树叶。一片寂静中,我们呼吸着久违的清新空气,快步前进。经过一小片广场就到市中心市场了。与刚才一路上的安静不同,费拉拉的市中心非常热闹,有结婚的宴会和跳蚤市场。
我们在市场里略微逛了逛,就奔Castello d'Este而去。这是一座被护城河环绕的美丽城堡。尽管并不华丽,但是里里外外都看着舒服。我们买了带塔楼的联票。在城堡内参观了地牢(没有想象中的性感)、花园、礼拜室和会议室等等。尽管看过了威尼斯和佛罗伦萨,Este城堡里的装饰一点也不吸引人,但这毕竟是资助过Alberti的公爵的府邸,从结构上讲是无懈可击的。
从城堡出来,在之前经过的frommer's餐厅Enoteca "Al Brindisi",这个貌不惊人、我们靠误打误撞找到的餐厅随随便便就把之前那些什么Antico Martini啦、什么Giostra啦都搞得黯然失色。根据吉尼斯世界记录,这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餐厅,已经有573年的历史了。底楼的大堂是哥白尼在费拉拉大学攻读学位时的居所。1973年庆祝哥氏500周年诞辰的时候,教皇保罗二世和波兰枢机主教Wiszinsky就是在这里吃的饭。人家餐厅的guestbook都是影星、球星什么的,上点档次的,就是指挥家、王储什么的。这个餐厅的guestbook上面是切里尼、提香。这么根正苗红的餐厅,果然不是浪得虚名。菜式比较朴素,但是都很有创意,而且非常工整,虽然服务员只说意大利文,但是服务质量是很好的。比较值得一提的是HJN吃的套餐,每道菜都配一杯不同的酒,喝得有些人开始发酒疯了。
从餐厅出来,我们开始往火车站走,先路过了一家超市,买了点吃的,和HJN认为很便宜的润肤露(事实证明其实是洗面奶,娃子你知道没文化的苦了吧)。然后我们到了一个小花园,里面有两台秋千,哎,我们俩都很久没荡秋千了,于是疯了很久,欢乐无边。坐4:10的火车回博罗尼亚。和当年的同学Giacomo约好了七点在海神喷泉(Piazza Nettuno)碰头。
Giaco迟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但这是意大利嘛,所以我也不怎么恼他。他带了个朋友Giulio一起来,Giulio是一个高大但是和蔼的摩德纳人,极富幽默感。Giaco比3年前在曼彻斯特分别时瘦了很多,其实我已经不记得他在曼彻斯特时的样子了,只记得在汉堡的最后一个早晨,在Matina门口撞见他时的情景。从后来的谈话中得知,他毕业后并不顺利,先花了一年取得最后的学位,又花了差不多2年希望得到奖学金以便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未果。最后开始找工作,但是经济形式已经开始恶化。
我们在Via Zamboni上赫赫有名但是我从来没去过的Irish Pub喝了2杯啤酒,看国米与博罗尼亚的比赛。进了一个球后,我们离开,他们去吃饭,我们回饭店。

HJN在伊斯特城堡上

HJN在秋千旁
这个城市因为保存完好的城市地貌(landscape)被选为UNESCO世界遗产,最著名的景观是Este家族的城堡。
04年底,Asaf和他的妈妈来这里玩过,惹得我好不羡慕,这次总算如愿以偿,自己也能亲身过来走一圈了。
前一天买好的8:56的车票,但是8:10起床的我们,奇迹般地错过了火车。只好坐9:56那班。于是先去吃了早饭。尽管HJN一开始想吃麦当劳,不过我们还是进了一家旅馆边上生意兴隆的咖啡馆。我们要了橙汁和latta macchiato,一个pizza和一个羊角。
饭毕去等车,在候车室里有两个美国人和三个印巴人在聊天,相谈甚欢,直到印巴人管Obama叫your next president.美国人于是开始耐心地向他们解释美国大选的原理。
然后车来了,是regionale,条件不好。很挤,很多人没位子,和前一天的ES完全不好比。不过我们倒是都找到了位子。
30分钟之后到费拉拉,在TI取地图一份。沿车站前的大路稀里糊涂走了一站,才知道这叫加里波第大街。反正意大利每个城市都有加里波第大街、依曼努尔大街、独立大街和九月XX号大街(都是和意大利独立/统一有关的)。沿加里波第大街一直走就能到市中心啦!
一路上什么人都没有,但是风景很好的。笔直的林荫大道,地上铺着金黄的银杏树叶。一片寂静中,我们呼吸着久违的清新空气,快步前进。经过一小片广场就到市中心市场了。与刚才一路上的安静不同,费拉拉的市中心非常热闹,有结婚的宴会和跳蚤市场。
我们在市场里略微逛了逛,就奔Castello d'Este而去。这是一座被护城河环绕的美丽城堡。尽管并不华丽,但是里里外外都看着舒服。我们买了带塔楼的联票。在城堡内参观了地牢(没有想象中的性感)、花园、礼拜室和会议室等等。尽管看过了威尼斯和佛罗伦萨,Este城堡里的装饰一点也不吸引人,但这毕竟是资助过Alberti的公爵的府邸,从结构上讲是无懈可击的。
从城堡出来,在之前经过的frommer's餐厅Enoteca "Al Brindisi",这个貌不惊人、我们靠误打误撞找到的餐厅随随便便就把之前那些什么Antico Martini啦、什么Giostra啦都搞得黯然失色。根据吉尼斯世界记录,这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餐厅,已经有573年的历史了。底楼的大堂是哥白尼在费拉拉大学攻读学位时的居所。1973年庆祝哥氏500周年诞辰的时候,教皇保罗二世和波兰枢机主教Wiszinsky就是在这里吃的饭。人家餐厅的guestbook都是影星、球星什么的,上点档次的,就是指挥家、王储什么的。这个餐厅的guestbook上面是切里尼、提香。这么根正苗红的餐厅,果然不是浪得虚名。菜式比较朴素,但是都很有创意,而且非常工整,虽然服务员只说意大利文,但是服务质量是很好的。比较值得一提的是HJN吃的套餐,每道菜都配一杯不同的酒,喝得有些人开始发酒疯了。
从餐厅出来,我们开始往火车站走,先路过了一家超市,买了点吃的,和HJN认为很便宜的润肤露(事实证明其实是洗面奶,娃子你知道没文化的苦了吧)。然后我们到了一个小花园,里面有两台秋千,哎,我们俩都很久没荡秋千了,于是疯了很久,欢乐无边。坐4:10的火车回博罗尼亚。和当年的同学Giacomo约好了七点在海神喷泉(Piazza Nettuno)碰头。
Giaco迟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但这是意大利嘛,所以我也不怎么恼他。他带了个朋友Giulio一起来,Giulio是一个高大但是和蔼的摩德纳人,极富幽默感。Giaco比3年前在曼彻斯特分别时瘦了很多,其实我已经不记得他在曼彻斯特时的样子了,只记得在汉堡的最后一个早晨,在Matina门口撞见他时的情景。从后来的谈话中得知,他毕业后并不顺利,先花了一年取得最后的学位,又花了差不多2年希望得到奖学金以便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未果。最后开始找工作,但是经济形式已经开始恶化。
我们在Via Zamboni上赫赫有名但是我从来没去过的Irish Pub喝了2杯啤酒,看国米与博罗尼亚的比赛。进了一个球后,我们离开,他们去吃饭,我们回饭店。

HJN在伊斯特城堡上

HJN在秋千旁
Monday, December 22, 2008
意大利游记 10/3 下午
晚上6:20准时到达博罗尼亚,在TI取地图和城市介绍一份,买次日去费拉拉车票。车票打孔后六小时有效,所以没有打孔。尽管选了9点不到的车次,但票子上没有注明时间,所以有了导致第二天错过火车的侥幸心理。
总地来讲,刚到威尼斯时因为排了一小时的队买船票(后来才知道可以直接上船然后要求补票),上了船之后天已经黑了,能见度很差,又冷又饿又无聊地在风浪里颠簸了一个小时,在丽都又没吃上热饭,加上城市里纪念品商店稍微太多了点,东西又奇贵……所以第一印象不是太好(尽管我们对这一切都有心理准备)。但这货真价实是一座最美丽的城市,甚至第一天晚上我们也无法不注意到这点。而在水城的小巷里转了一天,看了那么多优美的教堂和小店之后,这种隐隐的好感终于发作了。游人实在不用担心如果自己在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呆上两个星期(像歌德那样)能做些什么。因为答案是能做很多很多,比如像瓦格纳一样去Casino……(实际上,casino这个词就是在威尼斯发明的,意思是小房间)。我甚至觉得在这里呆一个月都不会觉得厌烦,当然,托马斯 曼会说在这里呆上一辈子都没问题。
因为处于地中海的东缘,长期和拜占庭、奥斯曼 土耳其往来密切,威尼斯的建筑都透着一股东方气息,拱券都被做成洋葱形。也许是由于过分富裕,这个城市透着一股放纵的气息,无论是后宫风格的建筑,还是店里卖的假面,还是色彩斑斓的murano,还是曲线优美的贡多拉,还是戴着雷朋的vaporetto驾驶员,一切都那么极尽矫饰,那么眼花缭乱。但是水城的本质又使你无法把她当作一个荡妇来看待,因为当你踏上威尼斯的第一刻,你就无法不意识到这座小镇是多么脆弱,多么innocent(拿拜仑的话说就是随时会沉到海里去)。




有没有看到画面前方的DHL小火轮?
我们在博罗尼亚的这几天,当地正好办什么展会。博罗尼亚有10月初办展会的传统,04年我到这里的时候,差点被迫到郊区去投宿。几乎所有的旅馆全部订满了,仅有的几间空房不是在郊区就是贵到4、500块一晚上。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们硬生生从雅阁手里摘下了一个100出头的special offer,而且位置就在火车站对过,这于要经常去周遍城市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房间不大,但是床是king size的,层高大概有3米多,很舒服。打扫得很干净,清洁工每天还会喷香水,搞得我们怪不好意思的。
晚上本来要去Diana吃饭,但是没有位子,而且招待很不耐烦地说明后天也不会有位子。我们在大街小巷里转了半天,总算找到一家米其林餐厅,叫罗德里格(Rodrigo)。这是个很不错的地方,甚至让我觉得即使Diana有位子,也不会比这里好(后来被证明是事实)。虽然门口的老大并不热情,但是有两个又友好又能干的服务员。我们的桌子边上挂着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时Rodrigo入选博罗尼亚十佳餐厅的海报,不知道十八年过去了,这十家餐厅还有几家健在。欧洲企业多无外部投资者,较美国企业来得远更短命(尽管最近美国有后来居上的迹象),但这也的确避免了美式帝国企业在欧洲的出现。Rodrigo的菜中规中矩,很地道但是并不出挑。虽然很对我的胃口,但是HJN似乎更喜欢充满想象力的厨师,因此表示无论这家餐厅多么让她满意,以后都不来了。比较有意思的是传说中没有标价的女士菜单今天得以亲见。

重返博罗尼亚
总地来讲,刚到威尼斯时因为排了一小时的队买船票(后来才知道可以直接上船然后要求补票),上了船之后天已经黑了,能见度很差,又冷又饿又无聊地在风浪里颠簸了一个小时,在丽都又没吃上热饭,加上城市里纪念品商店稍微太多了点,东西又奇贵……所以第一印象不是太好(尽管我们对这一切都有心理准备)。但这货真价实是一座最美丽的城市,甚至第一天晚上我们也无法不注意到这点。而在水城的小巷里转了一天,看了那么多优美的教堂和小店之后,这种隐隐的好感终于发作了。游人实在不用担心如果自己在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呆上两个星期(像歌德那样)能做些什么。因为答案是能做很多很多,比如像瓦格纳一样去Casino……(实际上,casino这个词就是在威尼斯发明的,意思是小房间)。我甚至觉得在这里呆一个月都不会觉得厌烦,当然,托马斯 曼会说在这里呆上一辈子都没问题。
因为处于地中海的东缘,长期和拜占庭、奥斯曼 土耳其往来密切,威尼斯的建筑都透着一股东方气息,拱券都被做成洋葱形。也许是由于过分富裕,这个城市透着一股放纵的气息,无论是后宫风格的建筑,还是店里卖的假面,还是色彩斑斓的murano,还是曲线优美的贡多拉,还是戴着雷朋的vaporetto驾驶员,一切都那么极尽矫饰,那么眼花缭乱。但是水城的本质又使你无法把她当作一个荡妇来看待,因为当你踏上威尼斯的第一刻,你就无法不意识到这座小镇是多么脆弱,多么innocent(拿拜仑的话说就是随时会沉到海里去)。




有没有看到画面前方的DHL小火轮?
我们在博罗尼亚的这几天,当地正好办什么展会。博罗尼亚有10月初办展会的传统,04年我到这里的时候,差点被迫到郊区去投宿。几乎所有的旅馆全部订满了,仅有的几间空房不是在郊区就是贵到4、500块一晚上。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们硬生生从雅阁手里摘下了一个100出头的special offer,而且位置就在火车站对过,这于要经常去周遍城市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房间不大,但是床是king size的,层高大概有3米多,很舒服。打扫得很干净,清洁工每天还会喷香水,搞得我们怪不好意思的。
晚上本来要去Diana吃饭,但是没有位子,而且招待很不耐烦地说明后天也不会有位子。我们在大街小巷里转了半天,总算找到一家米其林餐厅,叫罗德里格(Rodrigo)。这是个很不错的地方,甚至让我觉得即使Diana有位子,也不会比这里好(后来被证明是事实)。虽然门口的老大并不热情,但是有两个又友好又能干的服务员。我们的桌子边上挂着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时Rodrigo入选博罗尼亚十佳餐厅的海报,不知道十八年过去了,这十家餐厅还有几家健在。欧洲企业多无外部投资者,较美国企业来得远更短命(尽管最近美国有后来居上的迹象),但这也的确避免了美式帝国企业在欧洲的出现。Rodrigo的菜中规中矩,很地道但是并不出挑。虽然很对我的胃口,但是HJN似乎更喜欢充满想象力的厨师,因此表示无论这家餐厅多么让她满意,以后都不来了。比较有意思的是传说中没有标价的女士菜单今天得以亲见。

重返博罗尼亚
Saturday, December 20, 2008
服务业
宜家的退换货政策执行力度还是很强的。我错了。不过盛源大地里的英伦庄园也是。
看来中国的服务业水平还是有进步的。
说到服务业,我特地查了下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产业分布。
日本:1.4%/26.5%/72%(GDP)
4.6%/27.8%/67.7%(就业)
美国:1.2%/19.8%/79%
0.6%/22.6%/76.8%
德国:0.9%/30.1%/69%
2.8%/33.4%/63.8%
那我们中国呢?
11.3%/48.6%/40.1%
43%/25%/32%
可见我们国家不仅产值分布还远未到服务经济的水平,而且就业人口的分布更加落后。比照美、日、德三国(我们gdp总量现在排名第四),可以发现中国不仅服务业比重低,制造业比重也低。要提高经济质量,制造业和服务业都需要大发展。
看来中国的服务业水平还是有进步的。
说到服务业,我特地查了下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产业分布。
日本:1.4%/26.5%/72%(GDP)
4.6%/27.8%/67.7%(就业)
美国:1.2%/19.8%/79%
0.6%/22.6%/76.8%
德国:0.9%/30.1%/69%
2.8%/33.4%/63.8%
那我们中国呢?
11.3%/48.6%/40.1%
43%/25%/32%
可见我们国家不仅产值分布还远未到服务经济的水平,而且就业人口的分布更加落后。比照美、日、德三国(我们gdp总量现在排名第四),可以发现中国不仅服务业比重低,制造业比重也低。要提高经济质量,制造业和服务业都需要大发展。
《罗马风情画》
这部片子在我的柜子里大概已经躺了7年了,买来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呢。
费里尼喜欢拍自传题材的电影,这是欧洲知识分子的良好传统,尽管国内的观众喜欢管这叫回忆录。其实不叫回忆录,只有政客才写回忆录。
作为自传电影的话,其实不如后来的intervista,更遑论《八部半》了。但是比后一年的《我记得想当年》要好。
反正我是很喜欢的,因为费里尼的风格比较对我胃口吧。其实他的电影也不是很难解,无外乎婚外恋、小报记者、导演、夜生活等等个人经历,后来出了名,底气足了之后又加入了墨索里尼、庇护12世、小学老师等等。
最后一段摩托车游行太赞了,mind-blowing.

费里尼尽管来自里米尼,却深深地爱着罗马。罗马之于他,就如同纽约之于斯科塞思。
费里尼喜欢拍自传题材的电影,这是欧洲知识分子的良好传统,尽管国内的观众喜欢管这叫回忆录。其实不叫回忆录,只有政客才写回忆录。
作为自传电影的话,其实不如后来的intervista,更遑论《八部半》了。但是比后一年的《我记得想当年》要好。
反正我是很喜欢的,因为费里尼的风格比较对我胃口吧。其实他的电影也不是很难解,无外乎婚外恋、小报记者、导演、夜生活等等个人经历,后来出了名,底气足了之后又加入了墨索里尼、庇护12世、小学老师等等。
最后一段摩托车游行太赞了,mind-blowing.

费里尼尽管来自里米尼,却深深地爱着罗马。罗马之于他,就如同纽约之于斯科塞思。
关于《沉思录》
第一,温JB说他每天都看。这实在是太好笑了,哈哈哈哈。大概他男朋友也是斯多葛派,所以要搞什么和谐社会。
第二,中文版的翻译质量实在太差了。那天在地铁上看到有个小姑娘在看,我就瞥了一眼,妈呀,这是金山词霸翻译的吗?还好我没买。
第三,像我这样坚定的二元论者还是别看了吧。
第二,中文版的翻译质量实在太差了。那天在地铁上看到有个小姑娘在看,我就瞥了一眼,妈呀,这是金山词霸翻译的吗?还好我没买。
第三,像我这样坚定的二元论者还是别看了吧。
Nocturna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动画片了,上一次恐怕还是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与《千》剧一样,《夜曲》一片充满了旖旎的幻想,同时又体现了独特的风格。但是在情节和主题上,《夜》剧似乎更在《千》剧之上。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几句台词和我最近所想的不谋而合,因此使我对它情有独钟吧。

Friday, December 19, 2008
意大利游记 10/3 上午
今天是在水城的最后一天,下午就要出发去博罗尼亚,所以没有安排太多的景点。只打算看一个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就可以了。
早上仍然在旅馆吃早饭,然后打包,结帐。前台很好心地告诉我们去火车站的话坐52路要比1路快20分钟。52号线走的是水城的外环,相比走大运河的1号线,虽然距离远但是少停很多站。于是我们选了52路。可惜52是高峰线,过了中午12点20分(是的,意大利的高峰直到中午才结束)就停运了。
前两天的阴沉终于一扫而光,今天的天气出奇地好,从丽都眺望别的小岛,风景万千。
到火车站后,把行李寄掉(很难找,而且要排很长的队),买好了离开的车票。然后再坐2号线到San Toma站下,步行到Basilica di 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通常就叫Frari教堂),而今天的主要目的地Scuola Grande与它紧邻。教堂边上有一座卖murano的小店,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觉得这里的玻璃是全威尼斯最美丽的,无奈囊中羞涩,只能象征性地买下几枚。该店自豪地用各种语言在橱窗上标明:“我们绝无中国产玻璃”,读来让人满腹辛酸。
Frari意思是兄弟,最早是作为威尼斯非天主教徒小孩的兄弟会成立的。这个教堂比较质朴,里面有一些本土画家设计的祭坛、礼拜堂什么的,比如贝里尼、提香什么的。还有一件唐纳泰罗的约翰木雕,和Bargello里的大卫如出一辙,都是瘦削冷峻的形象。
教堂里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提香的墓。对过是卡诺瓦的墓,卡氏本来被委任设计提香的墓,但是英年早逝。于是他的学生就把给提香的设计用在了老师的墓上。这两座华丽宏大典型的威尼斯设计与唐纳泰罗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兄弟教堂边的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被称为Tintoretto的西斯庭小教堂,里面有50幅他的壁画。为了防止游客把脖子看断掉,博物馆很好心地提供了很多镜子供游客拿在手里通过反射观察大师的杰作。可是仍然有不少游客还是把脖子看断了,时不时地就有工作人员进来把他们抬出去。
丁多莱托作画,颜色鲜艳,线条有力,由以蓝色闻名。从技法上讲,兼备米开朗基罗和卡拉瓦乔的特点(尽管他比卡氏来得要早)。我们在小卖部买了Adoration of Shephards那幅的明信片,但是和在佛罗伦萨的学院画廊所购海上圣母一样,仅供收藏。(尽管事后证明我其实可以多给意大利邮递员一些信任的。)
教堂之后,略有迷路(迷路是威尼斯的主题,也是乐趣所在),因为忘了San Toma是在运河左岸。然后过rialto桥,又购纪念品若干(渐渐毒发),回到广场,在咖啡馆吃午饭(这个广场实在是美得让人震惊——尽管我知道这么写很肉麻)。餐毕在圣马可上船,这次经过大运河到火车站,取行李,上车。

丽都的早晨

贡多拉
早上仍然在旅馆吃早饭,然后打包,结帐。前台很好心地告诉我们去火车站的话坐52路要比1路快20分钟。52号线走的是水城的外环,相比走大运河的1号线,虽然距离远但是少停很多站。于是我们选了52路。可惜52是高峰线,过了中午12点20分(是的,意大利的高峰直到中午才结束)就停运了。
前两天的阴沉终于一扫而光,今天的天气出奇地好,从丽都眺望别的小岛,风景万千。
到火车站后,把行李寄掉(很难找,而且要排很长的队),买好了离开的车票。然后再坐2号线到San Toma站下,步行到Basilica di 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通常就叫Frari教堂),而今天的主要目的地Scuola Grande与它紧邻。教堂边上有一座卖murano的小店,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觉得这里的玻璃是全威尼斯最美丽的,无奈囊中羞涩,只能象征性地买下几枚。该店自豪地用各种语言在橱窗上标明:“我们绝无中国产玻璃”,读来让人满腹辛酸。
Frari意思是兄弟,最早是作为威尼斯非天主教徒小孩的兄弟会成立的。这个教堂比较质朴,里面有一些本土画家设计的祭坛、礼拜堂什么的,比如贝里尼、提香什么的。还有一件唐纳泰罗的约翰木雕,和Bargello里的大卫如出一辙,都是瘦削冷峻的形象。
教堂里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提香的墓。对过是卡诺瓦的墓,卡氏本来被委任设计提香的墓,但是英年早逝。于是他的学生就把给提香的设计用在了老师的墓上。这两座华丽宏大典型的威尼斯设计与唐纳泰罗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兄弟教堂边的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被称为Tintoretto的西斯庭小教堂,里面有50幅他的壁画。为了防止游客把脖子看断掉,博物馆很好心地提供了很多镜子供游客拿在手里通过反射观察大师的杰作。可是仍然有不少游客还是把脖子看断了,时不时地就有工作人员进来把他们抬出去。
丁多莱托作画,颜色鲜艳,线条有力,由以蓝色闻名。从技法上讲,兼备米开朗基罗和卡拉瓦乔的特点(尽管他比卡氏来得要早)。我们在小卖部买了Adoration of Shephards那幅的明信片,但是和在佛罗伦萨的学院画廊所购海上圣母一样,仅供收藏。(尽管事后证明我其实可以多给意大利邮递员一些信任的。)
教堂之后,略有迷路(迷路是威尼斯的主题,也是乐趣所在),因为忘了San Toma是在运河左岸。然后过rialto桥,又购纪念品若干(渐渐毒发),回到广场,在咖啡馆吃午饭(这个广场实在是美得让人震惊——尽管我知道这么写很肉麻)。餐毕在圣马可上船,这次经过大运河到火车站,取行李,上车。

丽都的早晨

贡多拉
Thursday, December 18, 2008
意大利游记 10/2 下午
从公爵府出来已经一点半了,到歌剧院广场的Antico Martini吃午饭。威尼斯歌剧院建于1789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公共歌剧院。(那布勒斯的San Carlo歌剧院是欧洲最古老的,建于1737年。更为著名的Teatro alla Scala则建于1778年。)名Fenice,意思是凤凰。讽刺的是1996年凤凰毁于大火,此后进行了长达六年的重建,直到03年才重新开张。Antico Martini开业于1720年,不过真正声名大噪,还要等到69年后的歌剧院开业。从1789年开始,此店就成为歌剧演员会餐的最爱场所,价钱也就扶摇直上。其实本来我们没打算到这种杀手级的地方来吃饭(而是挑了L'osteria del Martini,AM的副牌),但是一来我们没找到L'osteria del Martini(其实就在隔壁),二来,前一天的晚餐也是凑和的,我们觉得有必要不惜代价地改善一下伙食。
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在Antico Martini的这顿饭,恐怕是此次意大利之旅最令我满意的一顿(但却不是最贵的一顿)。我们分享了八爪鱼色拉,主菜我点了腌鳕鱼,HJN要了海鲜意粉。几个菜都很不错,而且明显厨师是动过脑筋烧出来的。饭毕要了Tiramisu和乳酪蛋糕。Tiramisu超赞,超过了之前我的最爱荧七成为我吃过最好的。遗憾的是,他们把那本guestbook藏起来了,也许是与之合影的日本游客太多了吧。
之后继续闲逛,往学院画廊(Galleria dell'Accademia)方向走。本来下午想看学院画廊和古根海姆两个画廊,但是学院画廊本身就足够看一下午。6.50的门票非但不贵,反而显得物超所值。大量的威尼斯画派收藏看得人残唾水直流。不过,可能是因为文化太繁荣,威尼斯人只收藏本土画家,所以看完公爵府再看这个,隐隐觉得有些眼花。建议大家分两天参观。
学院画廊之后,照着新买的Rick导游书,按图索骥摸去Michelangelo吃冰淇淋,可惜没找到,就在Boutique le Gelateria吃了,然后……就找到了Michelangelo,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又来了第二回合。
最后回到了圣马可广场,夜色已浓。我们在广场上合了影,听到钟楼上的铜人敲钟。传说这些铜人被做成奥赛罗那样的摩尔人形象。建成不久就有一个粗心的工人被敲了下去,成为世界上第一桩机器人杀人案。

HJN心爱的冰淇淋

在圣马可广场上的合影

被HJN评为此次旅行最佳肖像(其实就是到此一游照啦)的留影
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在Antico Martini的这顿饭,恐怕是此次意大利之旅最令我满意的一顿(但却不是最贵的一顿)。我们分享了八爪鱼色拉,主菜我点了腌鳕鱼,HJN要了海鲜意粉。几个菜都很不错,而且明显厨师是动过脑筋烧出来的。饭毕要了Tiramisu和乳酪蛋糕。Tiramisu超赞,超过了之前我的最爱荧七成为我吃过最好的。遗憾的是,他们把那本guestbook藏起来了,也许是与之合影的日本游客太多了吧。
之后继续闲逛,往学院画廊(Galleria dell'Accademia)方向走。本来下午想看学院画廊和古根海姆两个画廊,但是学院画廊本身就足够看一下午。6.50的门票非但不贵,反而显得物超所值。大量的威尼斯画派收藏看得人残唾水直流。不过,可能是因为文化太繁荣,威尼斯人只收藏本土画家,所以看完公爵府再看这个,隐隐觉得有些眼花。建议大家分两天参观。
学院画廊之后,照着新买的Rick导游书,按图索骥摸去Michelangelo吃冰淇淋,可惜没找到,就在Boutique le Gelateria吃了,然后……就找到了Michelangelo,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又来了第二回合。
最后回到了圣马可广场,夜色已浓。我们在广场上合了影,听到钟楼上的铜人敲钟。传说这些铜人被做成奥赛罗那样的摩尔人形象。建成不久就有一个粗心的工人被敲了下去,成为世界上第一桩机器人杀人案。

HJN心爱的冰淇淋

在圣马可广场上的合影

被HJN评为此次旅行最佳肖像(其实就是到此一游照啦)的留影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意大利游记 10/2 上午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早上交换短信,得知他们已经回到了上海,说离开尼泊尔时还被海关刁难了一番。
我们7:10就起床了。7:30用早餐,很丰盛。在餐厅又见到操美国口音的华裔,想起自己的表哥,不仅感慨。
在马路对过坐船到圣马可(San Marco),但在Zaccharia下,步行到广场,路过叹息桥,人很少,留影。
圣马可广场上人也不多,我们抓紧拍了几张照。可惜天阴,所以效果不理想。但是HJN还是很激动,的确这是很美的一片建筑。可惜包括公爵府在内的大部分都因整修而被脚手架包裹着,严重影响审美。我们在广场上发了会呆,转入后面的名店街开始window shopping.
这时,对威尼斯的好感又慢慢回来了。看着小店里那些精美的玻璃制品,有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可惜,圣马可广场后面的黄金地段上开的不是旅游纪念品商店,而是LV、Zegna之类的精品店。这和稍远一点的地方开的麦当劳一样和水城格格不入,甚至已经到了荒谬的地步。我只能安慰自己说这是为富裕的威尼斯居民服务的(威尼斯人也是人呀,也喜欢背LV的)。可是不管怎么说,一想到居然会有人要在威尼斯买LV或者任何和威尼斯无关的东西,就感到非常反感。
在迷人的水巷中徜徉到一半,突然想起来11:25要赶到公爵府参加“秘密路线”之旅。有点迷路,好在还是及时感到了。秘密路线是公爵府组织的guided tour,内容是当年水城帝国的强制系统(公检法什么的)。这是极有趣的一条路线而且绝对物有所值。这条线路必须通过预约参加这个活动才能看到,对普通游客是不开放的,这点倒是和秘密警察什么的特征很吻合,另外,参加这个活动就可以不排队直接进入公爵府,这无疑又给活动添了一份诱惑。大家知道,意大利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2007年意大利接待了4370万游客,排名世界第五,而06年是第二。这么多人对这么小的地方来讲,显然有些饱和了(甚至连威尼斯这么昂贵的地方),所以每个热门景点前都排起了一望无际的长龙,而如何超越这些队伍就成了一门重要的技术,不仅需要事先有充足的准备,临场还要有一流的发挥。
导游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威尼斯的政治机器是如何工作的。威尼斯人500年前设计出的系统,论效率和精密,即使在今天比大多数国家的政治系统也不遑多让。比如,(对政治没兴趣的同学请直接跳到下一自然段)威尼斯的政治决策由15个贵族家庭做出,这15个家族也是威尼斯最富有的15个家族。这样的设计首先从物质基础上确保了政治体系的权利稳定。15个家族分别管理一个理事会(council),每个理事会都负责一部分政治事物,比如外交、财政、贸易、安全等等。各个理事会之间相互保密,而且每年轮换一次管理人,所以15个家庭都不能大权独揽。为了协调各个理事会的工作,有一个Grand Chancellor负责统筹,他也是整个威尼斯唯一知道所有秘密的人。为了防止他独裁,Grand Chancellor的候选人必须不是贵族,甚至也不能是天主教徒。而且他除了行政统筹,没有任何权力,但是享受很高的薪水和社会地位。Grand Chancellor终身任职,而贵族虽然也是终身的,但每个家族同时只能有一人在政府里工作。甚至公爵的儿子都不能例外。如此富有想象力但又极其实用的设计,使得威尼斯能够在那个腥风血雨的时代,面对教廷、神圣罗马帝国、佛罗伦萨和米兰等等强敌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共和国的本色。而它的邻居要么始终是独裁政体,要么因为把自己的未来寄托给救世主(美第奇、斯福查)而很快从共和蜕变为独裁政体。
站在狭窄幽暗的秘室里,想象当年统治地中海、连接东西方的贸易帝国,就是在这里处理全世界密探传回的消息,做出判断和决策,不禁让人唏嘘不一。
行政系统后参观的是执法系统,比较有趣的是卡萨诺瓦(Casanova)曾经待过的牢房。这位欧洲历史上有ranking的猛男曾经因为勾引修女(还碰巧是一位枢机主教的侄女)而被判入狱三年关在这里。不过六个月后他就成功脱逃。事后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详细描述了自己成功脱狱的细节,包括从牢房里出来后撬公爵府的大门,撬到一半觉得累了,就在门口睡了一觉。
之后我们总算离开了狭小的秘密通道,参观了档案室。这个房间记载着威尼斯的一切,历史上也是保密的。每个档案柜的门上都印着那一届公爵的族徽。
再然后,参观路线就更开朗了,都是些接待室、审判室,为了展现威尼斯的威严,这些房间都很豪华,天花板上都有Tintoretto的绘画。
秘密路线结束之后,我们自己欣赏了公爵府对外开放的部分。我认为这是威尼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也是整个意大利最阔气奢华的宫殿。层高十米的房间,除了地板,墙上、顶上都是Veronese,Tintoretto,Tiepolo和——有的时候——Tiziano的巨型壁画,看到人脖子断掉才看了四分之一……这样的房间一个接着一个,没完没了。
若非像公爵那样生活在这里的话,恐怕是很难好好欣赏这些伟大的作品的了,现在我只记得那些画的尺寸,却全不记得任何感人的细节了。
但不管怎么说,公爵府过去800年都一直是威尼斯的权力中心,因此用各种形式体现她的荣耀也就不足为奇。从罗马帝国的一个难民聚居区开始,慢慢变成一个渔村、变成一个贸易港、变成造船基地、变成西方世界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从为了抵抗伦巴第人和斯拉夫人的入侵抱团自卫,到寻求拜占庭帝国和法兰克帝国的保护,到和邻国签定防务条约,到为邻国提供保护。在鼎盛时期,这个小城统治着意大利东北部和巴尔干的部分地区(马可 波罗,比如说,就是克罗地亚人,尽管现在我们都认为他是威尼斯人)并且支配着整个东西方贸易。而她聚敛的财富全都体现在了这里。导游说,直到今天Veneto(威尼斯所在的省份)人仍然后悔1866年加入了意大利。
谁又不是呢。

HJN在旅馆门口和Darth Vadar的合影(可她硬说是什么kilulu)

晨曦中的泻湖和威尼斯出租车

HJN和(问NPC借来的)G9,真是一部好相机啊

HJN和(the leftover of)叹息桥的合影
我们7:10就起床了。7:30用早餐,很丰盛。在餐厅又见到操美国口音的华裔,想起自己的表哥,不仅感慨。
在马路对过坐船到圣马可(San Marco),但在Zaccharia下,步行到广场,路过叹息桥,人很少,留影。
圣马可广场上人也不多,我们抓紧拍了几张照。可惜天阴,所以效果不理想。但是HJN还是很激动,的确这是很美的一片建筑。可惜包括公爵府在内的大部分都因整修而被脚手架包裹着,严重影响审美。我们在广场上发了会呆,转入后面的名店街开始window shopping.
这时,对威尼斯的好感又慢慢回来了。看着小店里那些精美的玻璃制品,有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可惜,圣马可广场后面的黄金地段上开的不是旅游纪念品商店,而是LV、Zegna之类的精品店。这和稍远一点的地方开的麦当劳一样和水城格格不入,甚至已经到了荒谬的地步。我只能安慰自己说这是为富裕的威尼斯居民服务的(威尼斯人也是人呀,也喜欢背LV的)。可是不管怎么说,一想到居然会有人要在威尼斯买LV或者任何和威尼斯无关的东西,就感到非常反感。
在迷人的水巷中徜徉到一半,突然想起来11:25要赶到公爵府参加“秘密路线”之旅。有点迷路,好在还是及时感到了。秘密路线是公爵府组织的guided tour,内容是当年水城帝国的强制系统(公检法什么的)。这是极有趣的一条路线而且绝对物有所值。这条线路必须通过预约参加这个活动才能看到,对普通游客是不开放的,这点倒是和秘密警察什么的特征很吻合,另外,参加这个活动就可以不排队直接进入公爵府,这无疑又给活动添了一份诱惑。大家知道,意大利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2007年意大利接待了4370万游客,排名世界第五,而06年是第二。这么多人对这么小的地方来讲,显然有些饱和了(甚至连威尼斯这么昂贵的地方),所以每个热门景点前都排起了一望无际的长龙,而如何超越这些队伍就成了一门重要的技术,不仅需要事先有充足的准备,临场还要有一流的发挥。
导游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威尼斯的政治机器是如何工作的。威尼斯人500年前设计出的系统,论效率和精密,即使在今天比大多数国家的政治系统也不遑多让。比如,(对政治没兴趣的同学请直接跳到下一自然段)威尼斯的政治决策由15个贵族家庭做出,这15个家族也是威尼斯最富有的15个家族。这样的设计首先从物质基础上确保了政治体系的权利稳定。15个家族分别管理一个理事会(council),每个理事会都负责一部分政治事物,比如外交、财政、贸易、安全等等。各个理事会之间相互保密,而且每年轮换一次管理人,所以15个家庭都不能大权独揽。为了协调各个理事会的工作,有一个Grand Chancellor负责统筹,他也是整个威尼斯唯一知道所有秘密的人。为了防止他独裁,Grand Chancellor的候选人必须不是贵族,甚至也不能是天主教徒。而且他除了行政统筹,没有任何权力,但是享受很高的薪水和社会地位。Grand Chancellor终身任职,而贵族虽然也是终身的,但每个家族同时只能有一人在政府里工作。甚至公爵的儿子都不能例外。如此富有想象力但又极其实用的设计,使得威尼斯能够在那个腥风血雨的时代,面对教廷、神圣罗马帝国、佛罗伦萨和米兰等等强敌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共和国的本色。而它的邻居要么始终是独裁政体,要么因为把自己的未来寄托给救世主(美第奇、斯福查)而很快从共和蜕变为独裁政体。
站在狭窄幽暗的秘室里,想象当年统治地中海、连接东西方的贸易帝国,就是在这里处理全世界密探传回的消息,做出判断和决策,不禁让人唏嘘不一。
行政系统后参观的是执法系统,比较有趣的是卡萨诺瓦(Casanova)曾经待过的牢房。这位欧洲历史上有ranking的猛男曾经因为勾引修女(还碰巧是一位枢机主教的侄女)而被判入狱三年关在这里。不过六个月后他就成功脱逃。事后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详细描述了自己成功脱狱的细节,包括从牢房里出来后撬公爵府的大门,撬到一半觉得累了,就在门口睡了一觉。
之后我们总算离开了狭小的秘密通道,参观了档案室。这个房间记载着威尼斯的一切,历史上也是保密的。每个档案柜的门上都印着那一届公爵的族徽。
再然后,参观路线就更开朗了,都是些接待室、审判室,为了展现威尼斯的威严,这些房间都很豪华,天花板上都有Tintoretto的绘画。
秘密路线结束之后,我们自己欣赏了公爵府对外开放的部分。我认为这是威尼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也是整个意大利最阔气奢华的宫殿。层高十米的房间,除了地板,墙上、顶上都是Veronese,Tintoretto,Tiepolo和——有的时候——Tiziano的巨型壁画,看到人脖子断掉才看了四分之一……这样的房间一个接着一个,没完没了。
若非像公爵那样生活在这里的话,恐怕是很难好好欣赏这些伟大的作品的了,现在我只记得那些画的尺寸,却全不记得任何感人的细节了。
但不管怎么说,公爵府过去800年都一直是威尼斯的权力中心,因此用各种形式体现她的荣耀也就不足为奇。从罗马帝国的一个难民聚居区开始,慢慢变成一个渔村、变成一个贸易港、变成造船基地、变成西方世界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从为了抵抗伦巴第人和斯拉夫人的入侵抱团自卫,到寻求拜占庭帝国和法兰克帝国的保护,到和邻国签定防务条约,到为邻国提供保护。在鼎盛时期,这个小城统治着意大利东北部和巴尔干的部分地区(马可 波罗,比如说,就是克罗地亚人,尽管现在我们都认为他是威尼斯人)并且支配着整个东西方贸易。而她聚敛的财富全都体现在了这里。导游说,直到今天Veneto(威尼斯所在的省份)人仍然后悔1866年加入了意大利。
谁又不是呢。
HJN在旅馆门口和Darth Vadar的合影(可她硬说是什么kilulu)

晨曦中的泻湖和威尼斯出租车

HJN和(问NPC借来的)G9,真是一部好相机啊
HJN和(the leftover of)叹息桥的合影
Tuesday, December 16, 2008
意大利游记 10/1 下午
爱昵为,15:17准时停靠威尼斯桑塔露奇亚车站。车站因边上的桑塔(圣)露奇亚教堂得名,其实Santa Lucia是意大利南部城市那布勒斯的一个地方,脍炙人口的《桑塔露奇亚》就出自那里,最早是一首那布勒斯语的歌曲,和《我的太阳》一样。随后又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买到船票。排队的时候有四个华人(不知道是香港还是新加坡)和另外两个华人(加拿大?美国?反正是大舌头)排在我们后面高谈阔论,虽然他们都会讲广东话,但是还是选择用拿腔拿调的英文对话。加拿大两人组的肥仔队员是mortgage broker,哈哈!Fuck you!双方相见恨晚地扯了十来分钟,四人组突然扬扬手说不排了,因为已经搞到票子了,然后兴高采烈地消失了。留下了mortgage broker夫妇在一边纳闷。
不久答案就揭晓啦。来了一个中国女人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就要我们帮他们多买四张船票(我们已经排了半个小时了嘛),因为什么时间紧张焉、赶时间焉、来不及焉、他妈的焉……
当然,我恶狠狠地把他们赶走了。
又过了半个小时,终于买到了票,两个人两天的票居然要52块!那一刻,天塌了。还只收现金。船程一个小时,风高浪急,又冷又黑的。在丽都(Lido)下船后才知道什么叫舟车劳顿。话说在Vaporetto上,我们本来还想看看水城的风景的,但是Casino和圣母礼赞教堂(Santa Maria della Salute),甚至火车站对面的教堂(这是当初惊鸿一瞥让我对威尼斯一见钟情的教堂)都被脚手架包裹着,大煞风景。而且轮渡严重超载,那阵势,真是人挤人、人推人、人咬人、人吃人。总之,第一夜对威尼斯没有任何好感,之前培养的感情(我曾经认为她和维也纳/巴黎并列欧洲最美的三座城市)也荡然无存。
好在我们住的旅馆Panorama就在码头边上。而且旅馆本身很不错,尽管暗地里我觉得它不够四星级标准,比如浴室的地板没有铺大理石(其实只是为没有订到Des Bains感到懊恼罢了)。房间布置得很好,和佛罗伦萨的il Duca不同,这里铺上了地毯,面积也更大,有很多美丽的家具。虽然接待处说海景房都满了,但是我们的房间还是可以看到丽都海岸美丽的弧线的。甚至还能看到边上一座穹顶的轮廓,简直可以说是风景宜人。
晚饭本来要去旅馆推荐的Gran Viale(我没有想到会在丽都吃饭,大错特错),但是人家不开门。于是在一个小店吃了lasagna和toast。丽都的中央大道Elisabetta一点也没有威尼斯的旅游气(很遗憾,小胖说丽都和威尼斯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同,所以不要去。他只说对了前半句),到处都是三三两两坐着边吃边聊的当地人,我们吃饭的这个地方坐落在一个别致的小广场上,挤满了下班回家路上先进来喝杯小酒吃点点心(所谓aperitivo或者法文apéritif是也)的当地人。路边也没有用高昂的租金挤垮传统小店的LV或者Zegna,只有寻常百姓光顾的食品店、童装店。倍感亲切。
食物的味道过得去,反正本来也没太高期望,而且我们也实在是饿了。沿Elisabetta(小伊丽莎白)散步,到海边(不是泻湖边),夜已黑,只能隐约看见白色的浪花撞碎在沙滩上。但是听到涛声还是很激动,想起了在尼斯的时候。

离开佛罗伦萨

从vaporetto上看公爵府

桑塔 露奇亚教堂
不久答案就揭晓啦。来了一个中国女人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就要我们帮他们多买四张船票(我们已经排了半个小时了嘛),因为什么时间紧张焉、赶时间焉、来不及焉、他妈的焉……
当然,我恶狠狠地把他们赶走了。
又过了半个小时,终于买到了票,两个人两天的票居然要52块!那一刻,天塌了。还只收现金。船程一个小时,风高浪急,又冷又黑的。在丽都(Lido)下船后才知道什么叫舟车劳顿。话说在Vaporetto上,我们本来还想看看水城的风景的,但是Casino和圣母礼赞教堂(Santa Maria della Salute),甚至火车站对面的教堂(这是当初惊鸿一瞥让我对威尼斯一见钟情的教堂)都被脚手架包裹着,大煞风景。而且轮渡严重超载,那阵势,真是人挤人、人推人、人咬人、人吃人。总之,第一夜对威尼斯没有任何好感,之前培养的感情(我曾经认为她和维也纳/巴黎并列欧洲最美的三座城市)也荡然无存。
好在我们住的旅馆Panorama就在码头边上。而且旅馆本身很不错,尽管暗地里我觉得它不够四星级标准,比如浴室的地板没有铺大理石(其实只是为没有订到Des Bains感到懊恼罢了)。房间布置得很好,和佛罗伦萨的il Duca不同,这里铺上了地毯,面积也更大,有很多美丽的家具。虽然接待处说海景房都满了,但是我们的房间还是可以看到丽都海岸美丽的弧线的。甚至还能看到边上一座穹顶的轮廓,简直可以说是风景宜人。
晚饭本来要去旅馆推荐的Gran Viale(我没有想到会在丽都吃饭,大错特错),但是人家不开门。于是在一个小店吃了lasagna和toast。丽都的中央大道Elisabetta一点也没有威尼斯的旅游气(很遗憾,小胖说丽都和威尼斯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同,所以不要去。他只说对了前半句),到处都是三三两两坐着边吃边聊的当地人,我们吃饭的这个地方坐落在一个别致的小广场上,挤满了下班回家路上先进来喝杯小酒吃点点心(所谓aperitivo或者法文apéritif是也)的当地人。路边也没有用高昂的租金挤垮传统小店的LV或者Zegna,只有寻常百姓光顾的食品店、童装店。倍感亲切。
食物的味道过得去,反正本来也没太高期望,而且我们也实在是饿了。沿Elisabetta(小伊丽莎白)散步,到海边(不是泻湖边),夜已黑,只能隐约看见白色的浪花撞碎在沙滩上。但是听到涛声还是很激动,想起了在尼斯的时候。

离开佛罗伦萨

从vaporetto上看公爵府

桑塔 露奇亚教堂
Monday, December 15, 2008
意大利游记 10/1 上午
一早收到爸爸妈妈的短信,说正要坐飞机去看珠峰,而全国罢工已经结束了。
今天时差倒得更彻底了,我们九点半才下楼吃早饭,破天荒地看到了另外两桌顾客。
饭毕,依HJN心愿去找传说中的草药商店和Vivoli冰淇淋。尽管圣十字教堂(Santa Croce)也在她前一夜钦点的to-go list上,但是我们出门时已经10点多了,我知道不太可能到了,反正以后可以再来。
我们又路过了大教堂,我又给它拍了照。每次看到它我都会发抖。
我们还没到传说中的草药商店时,HJN突然停下步子,说,这爿野猪草药店也很好的。于是我们就在这里买了特产香皂,然后提前拐到去Vivoli的路上去了。
然后我们路过了一家卖文具和工艺品的小店,叫Signum,若非时间有限,我们会在那里一直呆下去,直到把所有的东西都买下来。最后我们买了笔、图章和明信片。尽管还有我很想要的当地特产大理石纹的笔记本,但是最后还是被价格吓跑了。
在Vivoli,HJN要了桃子+Tiramisu的冰淇淋,我也尝了尝,味道的确不错。之后我们回到il Duca退房。
由于堵车,到火车站的时间比最坏的预计还要晚。实际上,我们到的时候机器上已经不卖11:38的票了。只好坐12:38的去威尼斯,尽管有点遗憾,但是能休息一个小时其实也挺不错的。我们买了水和面包坐在月台上吃,这是到意大利之后最便宜的一顿午餐了。不过去威尼斯的车票居然要68块,好贵……
贵归贵,人家这车还真不是盖的,坐着就觉得值这点钱。现在意大利的铁路系统都用意、英两种语言广播,进步不小。
虽然坐着舒服,但车上有一对法国夫妇带了个极吵的小崽子,一路上又哭又闹,害得本来已经疲惫不堪的我不仅没能睡好,反而被搞得更加筋疲力尽了。恨得我真想上去扇他们全家几个反手耳光妈妈的。

晨曦中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她的动工修建标志着文艺复兴的开始

HJN在Vivoli前
今天时差倒得更彻底了,我们九点半才下楼吃早饭,破天荒地看到了另外两桌顾客。
饭毕,依HJN心愿去找传说中的草药商店和Vivoli冰淇淋。尽管圣十字教堂(Santa Croce)也在她前一夜钦点的to-go list上,但是我们出门时已经10点多了,我知道不太可能到了,反正以后可以再来。
我们又路过了大教堂,我又给它拍了照。每次看到它我都会发抖。
我们还没到传说中的草药商店时,HJN突然停下步子,说,这爿野猪草药店也很好的。于是我们就在这里买了特产香皂,然后提前拐到去Vivoli的路上去了。
然后我们路过了一家卖文具和工艺品的小店,叫Signum,若非时间有限,我们会在那里一直呆下去,直到把所有的东西都买下来。最后我们买了笔、图章和明信片。尽管还有我很想要的当地特产大理石纹的笔记本,但是最后还是被价格吓跑了。
在Vivoli,HJN要了桃子+Tiramisu的冰淇淋,我也尝了尝,味道的确不错。之后我们回到il Duca退房。
由于堵车,到火车站的时间比最坏的预计还要晚。实际上,我们到的时候机器上已经不卖11:38的票了。只好坐12:38的去威尼斯,尽管有点遗憾,但是能休息一个小时其实也挺不错的。我们买了水和面包坐在月台上吃,这是到意大利之后最便宜的一顿午餐了。不过去威尼斯的车票居然要68块,好贵……
贵归贵,人家这车还真不是盖的,坐着就觉得值这点钱。现在意大利的铁路系统都用意、英两种语言广播,进步不小。
虽然坐着舒服,但车上有一对法国夫妇带了个极吵的小崽子,一路上又哭又闹,害得本来已经疲惫不堪的我不仅没能睡好,反而被搞得更加筋疲力尽了。恨得我真想上去扇他们全家几个反手耳光妈妈的。

晨曦中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她的动工修建标志着文艺复兴的开始

HJN在Vivoli前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每一个城市居民都应该阅读的一本书
刘易斯 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城市发展史》(The City in History)。
这部四十七年前的著作就和其他不朽的杰作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出它的价值。毫无疑问,我们的城市生活,乃至整个人类的当代生活都出了严重的问题。垄断公司、信贷市场和拜金主义构成了当代社会的三座支柱,同时也是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头上的三座大山。正是在这三股邪恶力量的驱使下,我们开始为了购买即刻过时的产品而围着机器团团转。与此同时却对身边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交通堵塞等等问题视而不见。我们居住的城市飞快地向外扩展,同时又飞快地向内坍塌。如果一个城市居民停下来思考一会,她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发展到了多么荒谬的程度(比如,现在上海的行车速度只有当年马车速度的一半,即使我们引以为豪的地铁系统的速度也不及马车)。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我们所拥有的核武器能够把地球毁灭几千次的事实更令人无地自容。在每一个文明国家的首都都建立了庞大到失控的监听、监视、审查、暗杀和秘密警察系统。
但是芒福德又不是一个犬儒,他坚信正如当年抛弃了罗马帝国的人最终能够建起比罗马更伟大的社会一样,现在的人类社会只要能够克服面临的挑战,就能够利用已经取得的成就,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参与历史和宇宙进程。
请点击这里购买,卓越客户请点这里。
这部四十七年前的著作就和其他不朽的杰作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出它的价值。毫无疑问,我们的城市生活,乃至整个人类的当代生活都出了严重的问题。垄断公司、信贷市场和拜金主义构成了当代社会的三座支柱,同时也是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头上的三座大山。正是在这三股邪恶力量的驱使下,我们开始为了购买即刻过时的产品而围着机器团团转。与此同时却对身边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交通堵塞等等问题视而不见。我们居住的城市飞快地向外扩展,同时又飞快地向内坍塌。如果一个城市居民停下来思考一会,她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发展到了多么荒谬的程度(比如,现在上海的行车速度只有当年马车速度的一半,即使我们引以为豪的地铁系统的速度也不及马车)。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我们所拥有的核武器能够把地球毁灭几千次的事实更令人无地自容。在每一个文明国家的首都都建立了庞大到失控的监听、监视、审查、暗杀和秘密警察系统。
但是芒福德又不是一个犬儒,他坚信正如当年抛弃了罗马帝国的人最终能够建起比罗马更伟大的社会一样,现在的人类社会只要能够克服面临的挑战,就能够利用已经取得的成就,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参与历史和宇宙进程。
请点击这里购买,卓越客户请点这里。

Friday, December 12, 2008
意大利游记 9/30 下午
比萨之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卢卡。
卢卡是从陈教授的《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中第一次听说的,其实在各大导游书里,卢卡都是托斯卡纳北部仅次于佛罗伦萨和比萨的热门目的地。但是因为缺乏爆炸性的景点,所以从来不受国内游客的欢迎。
但这是一个无论如何赞美都不为过的小城。从比萨坐火车30分钟即到,下车后穿过一个雅致的花园便可看到古城墙。这是在古罗马城墙的基础上在文艺复兴以后针对加农炮的发明而扩建的。
穿过城墙便是钟楼,饥肠漉漉的我们开始寻找Buca S. Antonio餐厅。但是因为我们只有一张Rick手绘的小比例尺地图,所以很快就迷路了(我的错)。好在卢卡实在很小,三转两转,我们又找到了方位,在拿破仑广场以北看到了Buca的广告牌。
一见到这块广告牌,当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喜悦,但是高兴劲还没过我就已经开始担心了,这么大张旗鼓地做广告的餐厅,会不会名不副实呢?进了餐厅,人声鼎沸,不少吵吵闹闹的美国顾客似乎证明了我的猜测。好在也有不少本地人,主要是老爷爷们。我们等了几分钟之后被引入一个双人桌,边上是两对分开坐的美国夫妇(后来知道一对是加拿大的)。
我们按照Frommer's的推荐,点了一个兔肉色拉(共享)、一份牛肉(给HJN)和一份羊肉(给我)。兔肉色拉味道没话说,一扫我对兔肉的恶劣印象(2004年冬天在Bologna,Luigi准备的兔肉),而且量极大,端上来时我们还以为误上两份,洋盘兮兮地问服务员,结果被告知这已经是分好的了。当然,里面的蔬菜肯定是送了一份的。主菜也很赞,尽管我的羊肉还是有点味道,但瑕不掩瑜,我还是津津有味地吃完了。胡佳妮的牛肉更完美,而最棒的是甜点,连边上的加拿大阿姨都觉得量很大。不仅量大,味道也很不错。
饭毕散步,卢卡安静、优美,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香味,每走几步就有一个不一样的小广场。饶着古城墙有人在跑步、骑车、遛狗。我们在一个小店买了点纪念品,服务员态度极好。这是一个令我赞不绝口的城市(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这有多难)。Buca餐厅就使来卢卡变得值得,而卢卡则使这次来意大利变得值得。下回来托斯卡纳,我们会很乐意在卢卡住几天,什么都不做,就在路边发发呆也好。
卢卡之后,我们上了四点半回佛罗伦萨的火车。我还是第一次注意到意大利的省内火车有独立的售票系统。因为赶火车太急,忘了打卡,所以一路上都担心有人查票(我曾经因为忘记打孔而被罚过50欧元)而忐忑不安。
好在一路风平浪静。
六点在佛罗伦萨下车,在终端上查了第二天去威尼斯的车次。回旅馆的路上,我们进了正好路过的洗礼堂。门票很贵,尤其是考虑到我们只在里面呆10分钟,其实虽然里面的马赛克壁画很不错,但是洗礼堂的精华是它的大门浮雕。
因为连续三天都吃得脑满肠肥,所以放弃了去但丁之家吃晚饭的计划,改为在路边小店买了点面包水果作晚饭,可惜三明治很难吃。临时抱佛脚地学了个单词alimentari,是英文alimentary的表哥。

HJN在Lucca的城墙边
卢卡是从陈教授的《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中第一次听说的,其实在各大导游书里,卢卡都是托斯卡纳北部仅次于佛罗伦萨和比萨的热门目的地。但是因为缺乏爆炸性的景点,所以从来不受国内游客的欢迎。
但这是一个无论如何赞美都不为过的小城。从比萨坐火车30分钟即到,下车后穿过一个雅致的花园便可看到古城墙。这是在古罗马城墙的基础上在文艺复兴以后针对加农炮的发明而扩建的。
穿过城墙便是钟楼,饥肠漉漉的我们开始寻找Buca S. Antonio餐厅。但是因为我们只有一张Rick手绘的小比例尺地图,所以很快就迷路了(我的错)。好在卢卡实在很小,三转两转,我们又找到了方位,在拿破仑广场以北看到了Buca的广告牌。
一见到这块广告牌,当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喜悦,但是高兴劲还没过我就已经开始担心了,这么大张旗鼓地做广告的餐厅,会不会名不副实呢?进了餐厅,人声鼎沸,不少吵吵闹闹的美国顾客似乎证明了我的猜测。好在也有不少本地人,主要是老爷爷们。我们等了几分钟之后被引入一个双人桌,边上是两对分开坐的美国夫妇(后来知道一对是加拿大的)。
我们按照Frommer's的推荐,点了一个兔肉色拉(共享)、一份牛肉(给HJN)和一份羊肉(给我)。兔肉色拉味道没话说,一扫我对兔肉的恶劣印象(2004年冬天在Bologna,Luigi准备的兔肉),而且量极大,端上来时我们还以为误上两份,洋盘兮兮地问服务员,结果被告知这已经是分好的了。当然,里面的蔬菜肯定是送了一份的。主菜也很赞,尽管我的羊肉还是有点味道,但瑕不掩瑜,我还是津津有味地吃完了。胡佳妮的牛肉更完美,而最棒的是甜点,连边上的加拿大阿姨都觉得量很大。不仅量大,味道也很不错。
饭毕散步,卢卡安静、优美,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香味,每走几步就有一个不一样的小广场。饶着古城墙有人在跑步、骑车、遛狗。我们在一个小店买了点纪念品,服务员态度极好。这是一个令我赞不绝口的城市(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这有多难)。Buca餐厅就使来卢卡变得值得,而卢卡则使这次来意大利变得值得。下回来托斯卡纳,我们会很乐意在卢卡住几天,什么都不做,就在路边发发呆也好。
卢卡之后,我们上了四点半回佛罗伦萨的火车。我还是第一次注意到意大利的省内火车有独立的售票系统。因为赶火车太急,忘了打卡,所以一路上都担心有人查票(我曾经因为忘记打孔而被罚过50欧元)而忐忑不安。
好在一路风平浪静。
六点在佛罗伦萨下车,在终端上查了第二天去威尼斯的车次。回旅馆的路上,我们进了正好路过的洗礼堂。门票很贵,尤其是考虑到我们只在里面呆10分钟,其实虽然里面的马赛克壁画很不错,但是洗礼堂的精华是它的大门浮雕。
因为连续三天都吃得脑满肠肥,所以放弃了去但丁之家吃晚饭的计划,改为在路边小店买了点面包水果作晚饭,可惜三明治很难吃。临时抱佛脚地学了个单词alimentari,是英文alimentary的表哥。

HJN在Lucca的城墙边
Thursday, December 11, 2008
意大利游记 9/30 上午
今天去比萨(Pisa)和卢卡(Lucca)换换口味,因为HJN说天天逛博物馆有点腻了。
经过两个晚上的调整,今天时差总算有点倒过来了。第一次醒来的时间是7:00,相比之下,前两天分别是3点和4点。
8:30下楼吃早饭,餐厅里一共有六张桌子,但是只有四张上面摆了糖和茶包,由此我判断这个旅馆一共住了四组人。我们显然是最早的,因为别的桌子还没动过。
吃完早饭我们就出发了,因为没带DK导游书,所以只能凭记忆去火车站。先往北到了学院画廊,还经过了圣马可教堂,再折向西。略有迷路,但毕竟还是到了。
10点的火车,买完票车子已经快开了。跑到7号站台,车行一小时至比萨。下车后按Rick Steve's导游书的指点,在火车站对过的Jolly Hotel门口坐LAM红线去奇迹广场(Piazza dei Miracoli)。车程10分钟,下车点在广场对面,古城墙外。
被陈志华教授称作“世界上最美丽建筑群之一”的奇迹广场由礼拜堂、教堂和斜塔组成。全都建在一片草地上,其实西边还有个公墓,里面的土是十字军从耶路撒冷运回来的埋葬耶酥的圣土。传说公墓里土能够在一夜之间把埋下的尸体化做骨架。
我们仅仅饶三座建筑兜了一圈,没有进任何一个。不过还是在比萨花去了一个半小时,较导游书所荐45分钟长了一倍。这主要是因为从火车站到广场来回足足花了45分钟。回程时用的是去程的票,尽管司机说没问题,但我还是担心万一被查票的人抓住怎么办。
比萨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斜,这一方面是因为斜塔比我想象的来得还要斜(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除了斜塔之外,教堂和洗礼堂也都是斜的。这全是因为比萨的土壤含砂过多。
Rick Steve对比萨的评价是,没什么不好,但是只会花45分钟兜一圈。十分精辟。这个城市可能是我到过旅游商业气息最浓的地方,远比新天地来得吓人。因为景点和当地人的生活早以完全割裂。难怪HJN评价比萨为“横店影视城”。
在历史上,比萨曾经十分强盛,(直到被佛罗伦萨征服,佛城老宫的会议厅里有象征两座城市战争的摔交雕像),比萨的建筑是它当年繁荣时期的印证。奇迹广场的风格被称为比萨罗曼式,是一种哥特和罗马风格的混合,从美观角度看,其雕梁画栋的本事倒也是数一数二的。可惜比萨的建筑里没有佛罗伦萨或者罗马建筑中那种激动人心的成分,所以并不感人。
经过两个晚上的调整,今天时差总算有点倒过来了。第一次醒来的时间是7:00,相比之下,前两天分别是3点和4点。
8:30下楼吃早饭,餐厅里一共有六张桌子,但是只有四张上面摆了糖和茶包,由此我判断这个旅馆一共住了四组人。我们显然是最早的,因为别的桌子还没动过。
吃完早饭我们就出发了,因为没带DK导游书,所以只能凭记忆去火车站。先往北到了学院画廊,还经过了圣马可教堂,再折向西。略有迷路,但毕竟还是到了。
10点的火车,买完票车子已经快开了。跑到7号站台,车行一小时至比萨。下车后按Rick Steve's导游书的指点,在火车站对过的Jolly Hotel门口坐LAM红线去奇迹广场(Piazza dei Miracoli)。车程10分钟,下车点在广场对面,古城墙外。
被陈志华教授称作“世界上最美丽建筑群之一”的奇迹广场由礼拜堂、教堂和斜塔组成。全都建在一片草地上,其实西边还有个公墓,里面的土是十字军从耶路撒冷运回来的埋葬耶酥的圣土。传说公墓里土能够在一夜之间把埋下的尸体化做骨架。
我们仅仅饶三座建筑兜了一圈,没有进任何一个。不过还是在比萨花去了一个半小时,较导游书所荐45分钟长了一倍。这主要是因为从火车站到广场来回足足花了45分钟。回程时用的是去程的票,尽管司机说没问题,但我还是担心万一被查票的人抓住怎么办。
比萨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斜,这一方面是因为斜塔比我想象的来得还要斜(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除了斜塔之外,教堂和洗礼堂也都是斜的。这全是因为比萨的土壤含砂过多。
Rick Steve对比萨的评价是,没什么不好,但是只会花45分钟兜一圈。十分精辟。这个城市可能是我到过旅游商业气息最浓的地方,远比新天地来得吓人。因为景点和当地人的生活早以完全割裂。难怪HJN评价比萨为“横店影视城”。
在历史上,比萨曾经十分强盛,(直到被佛罗伦萨征服,佛城老宫的会议厅里有象征两座城市战争的摔交雕像),比萨的建筑是它当年繁荣时期的印证。奇迹广场的风格被称为比萨罗曼式,是一种哥特和罗马风格的混合,从美观角度看,其雕梁画栋的本事倒也是数一数二的。可惜比萨的建筑里没有佛罗伦萨或者罗马建筑中那种激动人心的成分,所以并不感人。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意大利游记 9/29 下午
然后我们跨过老桥(顺便细细欣赏了一番老桥上琳琅满目、巧夺天工的各种首饰),去Palazzo Pitti。尽管前一天还在导游书上看到过,但今天居然忘了,Pitti礼拜一不营业。
于是只好从Ponte alla Carraia退回到北岸,顺便window shop了Ferragamo的总部。然后在河边和新圣母教堂(Santa Maria Novella)之间按照DK的介绍做了个walking tour,但并无特别迷人之处,除了昨天已经看过的Palazzo Strozzi之外。
Strozzi家族当时也是佛罗伦萨的望族,说来和美第奇家族还有姻亲,可是Strozzi家族是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反对美第奇家族的独裁,因此受到迫害。现在Strozzi家族生活在美国,仍然是一支重要的力量。Palazzo Strozzi由传奇般的银行家Filippo Strozzi兴建。他年轻时被美第奇家族放逐,后来在那布勒斯经商,发了大财,回到佛罗伦萨之后,他耐心地购买土地,一块又一块,直到他的土地比美第奇家族居住的宫殿(Palazzo Medici Riccardi)还大时,他把上面所有的建筑全部拆掉,然后委托Benedetto da Maiano为自己的家族建造一座佛罗伦萨最大的宫殿。他成功了,但也把Strozzi家族送上了破产之路。
Palazzo Strozzi和Palazzo Medici Riccardi同是文艺复兴上升期的代表,它们都是商人的建筑,因此都透着商业精神(严肃的大毛石外墙、精确的比例),尽管是为了炫耀财富而作,但又绝无暴发户的痕迹。看到这些建筑,很容易想到文艺复兴那些美好的东西:理性、秩序、对人体的热爱和好奇……
其实,私下里我觉得自己喜欢Strozzi宫甚于美第奇宫,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前者较后者晚了将近50年,因此在借鉴后者的基础上,比例更加和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Strozzi宫独占一整个街区,有四个立面,而美第奇宫因为造在转角上,所以只有两面。
新圣母教堂要下午3点半才开始待客,所以我们在Piazza S.M.N.上的咖啡馆里喝饮料打发时间。直到2:45,起身先参观Palazzo Medici Riccardi。作为美第奇家族的寓所,这座宫殿的内部比外部更引人入胜,有着幽雅朴素的中庭和小花园,精致的房间和走廊。当然,还有Benozzo Gozzoli在Cappella di Magi里所作的美第奇家族全家福。服务员很好心地指给我们看哪个是Lorenzo il Magnifico。
本来我们还要去美第奇家族捐赠的图书馆的,但是2点就已经关门了。我们前往几步路之外的圣洛伦佐教堂(San Lorenzo)。其实这是一组庞大的建筑,但是包括Cappelle Medicee和Cappella dei Principi在内的大部分(也是最精华的部分)都不开放。我们只好看看教堂本身了事。然后又参观了地下室里的柯斯莫的墓,这倒是很有趣的经历。以前我们只在教堂里看到铺在地上的墓碑,这是某某主教,这是某某圣人。这次在圣洛伦佐,看完教堂地板上的墓碑后,还可以下到地下室看看灵柩。
很遗憾,没能看到Cappelle Medicee中米开朗基罗所做传说中年危机人士严禁参观不然会导致自杀的洛伦佐和他的哥哥朱利安尼的石棺。
更为遗憾的是,从这里出来回到SMN时,发现教堂已经于5点闭馆了。本来打算看完这里再去圣马克教堂(那里有Michelozzo的图书馆)参观的,但是被SMN这么一折腾,大为扫兴,当下决定直接回旅馆休息。
路上本来要去自称“已调出全世界最好吃冰淇淋”的Vivoli,结果也因为周一关门。悻悻然,在一家叫Vesti的冰淇淋店点了个巧克力+原味的grande,也很不错。
晚上,我们在离旅馆很近的Giostra吃晚饭,是米其林和frommer's双重推荐。这个餐厅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后人开的,服务很好,刚坐下就送了我们汽酒和丰盛的开胃点心。我们分别点了烤金枪鱼和Maremma牛肉(来自Maremma)。尽管很想吃sache torte作甜品(因为他们有王室秘方嘛),但实在太饱了,只得作罢。我对自己的牛肉感到满意,但HJN似乎并不喜欢自己的鱼。总地来讲,我这家餐厅有点overrated,也许大家都是冲着王室的神秘气息来的吧。席间有一个坐在边上的法国人和我们搭讪,非常健谈,又刚从中国回来(去了上海)。我们进行了愉快的交谈(穿插着对对方国家的赞美),这是一个尽兴的夜晚。

HJN在老桥上

HJN在毕蒂宫前
于是只好从Ponte alla Carraia退回到北岸,顺便window shop了Ferragamo的总部。然后在河边和新圣母教堂(Santa Maria Novella)之间按照DK的介绍做了个walking tour,但并无特别迷人之处,除了昨天已经看过的Palazzo Strozzi之外。
Strozzi家族当时也是佛罗伦萨的望族,说来和美第奇家族还有姻亲,可是Strozzi家族是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反对美第奇家族的独裁,因此受到迫害。现在Strozzi家族生活在美国,仍然是一支重要的力量。Palazzo Strozzi由传奇般的银行家Filippo Strozzi兴建。他年轻时被美第奇家族放逐,后来在那布勒斯经商,发了大财,回到佛罗伦萨之后,他耐心地购买土地,一块又一块,直到他的土地比美第奇家族居住的宫殿(Palazzo Medici Riccardi)还大时,他把上面所有的建筑全部拆掉,然后委托Benedetto da Maiano为自己的家族建造一座佛罗伦萨最大的宫殿。他成功了,但也把Strozzi家族送上了破产之路。
Palazzo Strozzi和Palazzo Medici Riccardi同是文艺复兴上升期的代表,它们都是商人的建筑,因此都透着商业精神(严肃的大毛石外墙、精确的比例),尽管是为了炫耀财富而作,但又绝无暴发户的痕迹。看到这些建筑,很容易想到文艺复兴那些美好的东西:理性、秩序、对人体的热爱和好奇……
其实,私下里我觉得自己喜欢Strozzi宫甚于美第奇宫,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前者较后者晚了将近50年,因此在借鉴后者的基础上,比例更加和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Strozzi宫独占一整个街区,有四个立面,而美第奇宫因为造在转角上,所以只有两面。
新圣母教堂要下午3点半才开始待客,所以我们在Piazza S.M.N.上的咖啡馆里喝饮料打发时间。直到2:45,起身先参观Palazzo Medici Riccardi。作为美第奇家族的寓所,这座宫殿的内部比外部更引人入胜,有着幽雅朴素的中庭和小花园,精致的房间和走廊。当然,还有Benozzo Gozzoli在Cappella di Magi里所作的美第奇家族全家福。服务员很好心地指给我们看哪个是Lorenzo il Magnifico。
本来我们还要去美第奇家族捐赠的图书馆的,但是2点就已经关门了。我们前往几步路之外的圣洛伦佐教堂(San Lorenzo)。其实这是一组庞大的建筑,但是包括Cappelle Medicee和Cappella dei Principi在内的大部分(也是最精华的部分)都不开放。我们只好看看教堂本身了事。然后又参观了地下室里的柯斯莫的墓,这倒是很有趣的经历。以前我们只在教堂里看到铺在地上的墓碑,这是某某主教,这是某某圣人。这次在圣洛伦佐,看完教堂地板上的墓碑后,还可以下到地下室看看灵柩。
很遗憾,没能看到Cappelle Medicee中米开朗基罗所做传说中年危机人士严禁参观不然会导致自杀的洛伦佐和他的哥哥朱利安尼的石棺。
更为遗憾的是,从这里出来回到SMN时,发现教堂已经于5点闭馆了。本来打算看完这里再去圣马克教堂(那里有Michelozzo的图书馆)参观的,但是被SMN这么一折腾,大为扫兴,当下决定直接回旅馆休息。
路上本来要去自称“已调出全世界最好吃冰淇淋”的Vivoli,结果也因为周一关门。悻悻然,在一家叫Vesti的冰淇淋店点了个巧克力+原味的grande,也很不错。
晚上,我们在离旅馆很近的Giostra吃晚饭,是米其林和frommer's双重推荐。这个餐厅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后人开的,服务很好,刚坐下就送了我们汽酒和丰盛的开胃点心。我们分别点了烤金枪鱼和Maremma牛肉(来自Maremma)。尽管很想吃sache torte作甜品(因为他们有王室秘方嘛),但实在太饱了,只得作罢。我对自己的牛肉感到满意,但HJN似乎并不喜欢自己的鱼。总地来讲,我这家餐厅有点overrated,也许大家都是冲着王室的神秘气息来的吧。席间有一个坐在边上的法国人和我们搭讪,非常健谈,又刚从中国回来(去了上海)。我们进行了愉快的交谈(穿插着对对方国家的赞美),这是一个尽兴的夜晚。

HJN在老桥上

HJN在毕蒂宫前
Monday, December 08, 2008
意大利游记 9/29 上午
早上6点就醒了,看来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当然,前一晚睡得特别早也有关系。起床之后写了点日记,HJN洗了衣服,我们都在等8点开饭。
8点下楼,竟然一个人都没有,但是这是意大利,所以我们并不惊讶。一直等到8:10,管早饭的才睡眼惺忪地出现。吃了和前一天一样的早饭,边吃边看新加坡的比赛集锦,原来Kimi退赛了。第二名是辆威廉姆斯。
今天一早先去Bargello博物馆,早上非常冷,我们一边走一边直哆嗦,不过进了馆子就好了。Bargello以前一直是佛罗伦萨的警察局兼监狱,bargello这个词就是警长的意思。这个地方人不多,以前用来处决犯人的中庭现在放着好些美丽的雕塑。
我们是冲着唐纳泰罗(Donatello,在忍者神龟里他是老四,但是考虑到中国观众的认知水平,被改成了爱因斯坦)的大卫来的,除此之外我们还欣赏了Gianbologna的Mercury和Bacus塑像、米开朗基罗的Bacus塑像和其他很多藏品,多为饰品摆设,甚至还有一个张飞的骑马铜像。
唐氏大卫就和米氏的很不同,尽管不如后者那么出名,但也是公认的杰作。米氏是雕塑大师(尽管画也画得出奇地好),但是作品多为大理石,铜像很少。唐纳泰罗要比米开朗基罗早,他是Ghiberti的学生,而Ghiberti是佛罗伦萨洗礼堂铜门的中标者。唐氏在吉氏的作坊里练就了一手铸铜的好手艺。如果说米氏的大卫充满了力量、戏剧性和紧张的话,这个大卫就象征着幽雅、哀伤,还有一点点儿童色情。不过从技法上讲,已经近于完美了,尽管解剖还没有达到完全的正确。
Bargello出来之后,我们在执政团广场上转了转,欣赏了前一天匆匆掠过的那些雕塑。然后就去了老宫(Palazzo Vecchio)。老宫的展览只有两层(除去只有抱海豚的小孩的底层),第一层是一间可以容纳500人的会议室,而且的确正在举行会议,因为老宫现在还是佛罗伦萨的市政厅。墙上有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的巨型壁画。气势很足,像威尼斯公爵府。还有一些雕塑,都是象征佛罗伦萨的对外军事胜利的。
两楼都是些当年主要家族的起居所在,对于正在装修房子的朋友,倒是很有启发,如果预算够的话。总地来讲,和别的景点相比,老宫没什么意思,除非刻意打发时间(比如我们),不然完全可以跳掉。一楼到两楼的楼梯是瓦萨里(Vasari)设计的。
老宫出来之后,去了“欢迎餐厅”吃饭,口味还可以,服务一般,我们各吃了一盘pasta,不打算以后再去了。

清晨的大教堂

老宫
8点下楼,竟然一个人都没有,但是这是意大利,所以我们并不惊讶。一直等到8:10,管早饭的才睡眼惺忪地出现。吃了和前一天一样的早饭,边吃边看新加坡的比赛集锦,原来Kimi退赛了。第二名是辆威廉姆斯。
今天一早先去Bargello博物馆,早上非常冷,我们一边走一边直哆嗦,不过进了馆子就好了。Bargello以前一直是佛罗伦萨的警察局兼监狱,bargello这个词就是警长的意思。这个地方人不多,以前用来处决犯人的中庭现在放着好些美丽的雕塑。
我们是冲着唐纳泰罗(Donatello,在忍者神龟里他是老四,但是考虑到中国观众的认知水平,被改成了爱因斯坦)的大卫来的,除此之外我们还欣赏了Gianbologna的Mercury和Bacus塑像、米开朗基罗的Bacus塑像和其他很多藏品,多为饰品摆设,甚至还有一个张飞的骑马铜像。
唐氏大卫就和米氏的很不同,尽管不如后者那么出名,但也是公认的杰作。米氏是雕塑大师(尽管画也画得出奇地好),但是作品多为大理石,铜像很少。唐纳泰罗要比米开朗基罗早,他是Ghiberti的学生,而Ghiberti是佛罗伦萨洗礼堂铜门的中标者。唐氏在吉氏的作坊里练就了一手铸铜的好手艺。如果说米氏的大卫充满了力量、戏剧性和紧张的话,这个大卫就象征着幽雅、哀伤,还有一点点儿童色情。不过从技法上讲,已经近于完美了,尽管解剖还没有达到完全的正确。
Bargello出来之后,我们在执政团广场上转了转,欣赏了前一天匆匆掠过的那些雕塑。然后就去了老宫(Palazzo Vecchio)。老宫的展览只有两层(除去只有抱海豚的小孩的底层),第一层是一间可以容纳500人的会议室,而且的确正在举行会议,因为老宫现在还是佛罗伦萨的市政厅。墙上有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的巨型壁画。气势很足,像威尼斯公爵府。还有一些雕塑,都是象征佛罗伦萨的对外军事胜利的。
两楼都是些当年主要家族的起居所在,对于正在装修房子的朋友,倒是很有启发,如果预算够的话。总地来讲,和别的景点相比,老宫没什么意思,除非刻意打发时间(比如我们),不然完全可以跳掉。一楼到两楼的楼梯是瓦萨里(Vasari)设计的。
老宫出来之后,去了“欢迎餐厅”吃饭,口味还可以,服务一般,我们各吃了一盘pasta,不打算以后再去了。

清晨的大教堂

老宫
Friday, December 05, 2008
意大利游记 9/28 下午
酒足饭饱,去Palazzo Pitti边的波波丽花园Giardino di Boboli。RR有些犹豫,到底是区花园还是去山顶教堂(San Miniato)。一方面他担心去教堂可能会导致他错过飞机,另一方面他又觉得HJN和我可以把花园和宫殿合起来玩,没必要花半天专门跑一次。但是我们安慰他我们喜欢明天再来一次的,所以最后还是去了花园。
上次来的时候,我就和RR一起去了山顶教堂(佛罗伦萨最高点),下山之后发现花园已经关门了,只在介绍上看到说里面有一个米开朗基罗所做的岩洞,充满好奇。这次进花园,首先就看了岩洞(逢正点开放),的确别具匠心,都是用鹅卵石拼出的雕塑,另外还有米氏的“四个奴隶”雕像。
石窟之后,游览花园。拾级而上,山顶有一个瓷器博物馆,当然我们不是冲它来的,只是要借它边上的花园看看佛城的风景罢了。
本来想在这里合影留念,但是电池彻底死掉了,RR用手机替HJN和我拍了张照,看起来他已经习惯了只带手机不带相机周游世界了。
花园之后,从Pitti宫出来,我们朝西走了一段,然后就分手告别了。RR往北去火车站赶Bologna,然后飞维也纳。我们往西去Santa Maria del Carmine教堂。临走,RR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你们不要迷路,如果真地迷路了,希望那个地方有可口的食物。
其实Santa Maria del Carmine真正的(也是唯一的)卖点,是里面的Cappella Brancacci。这个小礼拜堂(cappella就是chapel的意思)乃是1424年由佛城的一个商人Brancacci委托Masolino所做。马索里诺本人并不是特别优秀的一个画家,若非这座礼拜堂有Masaccio出手,可能都不会青史留名。马萨乔和马索里诺都叫托马索,所以马萨乔得到了Masaccio这个绰号,以示区分。Masaccio的意思是胖子。马萨乔可以说是早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第一个在绘画中重新使用透视法的画家。这套命运多舛的壁画(Brancacci家族后来受到美第奇家族的迫害,壁画受到损毁,而且马萨乔始终没有完成这套作品,一直要到他身后50年才由里皮最终完成)中最著名的是逐出伊甸园 The Expulsio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画中对人体简练但有力的刻画被认为直接启迪了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300年之后,柯斯莫三世掌权,勒令给亚当夏娃批上树叶,直到1980年修复壁画时才被擦掉。
尽管是免费日,但这个教堂仍然坚持收费,因为他们不是博物馆。
从教堂出来以后,我们决定先回博物馆一次。于是过Carreria桥,然后穿过共和广场,沿途精品店无数,HJN看见一件Gucci风衣,大概因为觉得我衣服带少了,停下来看了价格,2650欧元。落荒而逃。
穿过Duomo之后,就回到旅馆了,我们休息了一会,把没电的相机留下,换了双鞋(吸取了法国的经验,这次我带了两双鞋)。又重新出发,为的是趁天黑之前(其实是趁免费日结束之前)去学院画廊(Galleria d'Accademia),反正离我们住的地方也不远,毕竟佛罗伦萨是个小城。路上还经过了圣母领报教堂(Santissima Annunziata)前优美的广场,可惜天色已晚,我的velvia 50有点力不从心。
学院画廊向来以性价比低闻名,除了大卫之外,藏品很一般,但门票却要10块。如果预定的话——因为队伍一向很长——还要再加4块预约费。不过今天是免费日,哈哈。于是连昨晚被司机宰的不快也冲淡了。如果没有预定的话,最好关门前30分钟到达,通常这个时候是不用排队的,而整个参观又正好可以完成。
HJN被大卫怔住了。事后她评价这是此次旅行到此为止最震撼的经历之一。我则一直不喜欢米氏的矫饰主义(mannerism)风格。相比之下,我对雕塑的理解甚至比对绘画的更肤浅,如果一定要我说最喜欢哪个雕塑家的话,在我有限的阅历中,可能会选贝尼尼。
尽管学院画廊在我看来盛名之下其实难负,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在这里又找到两幅Botticelli,〈海上圣母〉Madonna sul Mare尽管更为出名,却一直被怀疑是出自大师弟子之手。另一幅〈圣母与圣婴、圣约翰和两个天使〉尽管也受到过怀疑,但我仍坚信乃波氏原作。我们在纪念品商店买了这两幅画的明信片。
从画廊出来,已经7点了。我们去市中心偏南的但丁之家(casa di dante)吃晚饭。但丁之家因为附近的但丁出生地而闻名,1265年,但丁就生在这儿。我对这位同为双子座又同样万般景仰维吉尔的诗人充满好感,只可惜自己的意大利文水平仅能读读神曲的第一句:Nel mezzo del cammin di nostra vita, mi ritrovai per una selva oscura...
在我人生的中点,我迷失在黑暗的森林里
但丁36岁时(根据圣经,这是人生的中点)被逐出佛罗伦萨,其实,判决下达时他已在罗马。此后背井离乡,四处漂泊,直到最后56岁客死他乡,都没有活满70岁。一直要到今年6月份,佛罗伦萨市政厅才正式撤消对但丁的判决。这样的生平,读来实在让人唏嘘。如此伟大的诗人(西方诗歌基本上就是荷马-维吉尔-但丁三座颠峰),一生都被那些琐碎的感情所困扰,比如他对Beatrice的一相情愿,比如他把自己在维罗纳的保护人Cangrande升入天堂……为了赶路,没有时间供我们细细凭吊这位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诗人,但是每次读到他的生平,都仿佛可以看到这位瘦削的诗人,和他并不幸福的婚姻,和他失败的事业,和他凄惨的命运,和他今天享受的已经与他无关但是仍然重要的巨大的声誉。
我们楞是没找到但丁之家(要直到2天以后,HJN才成功破译了佛城复杂的门牌系统),于是在另一家评价不错的餐厅老佛罗伦萨Vecchia Firenza吃晚饭。人不多,但食物还不错,价格很合理。我吃了火腿头盘+猪排主菜,HJN吃了很赞的pasta(招牌菜)和咖喱小龙虾。菜的量都很大,加1瓶气泡水和半升house wine也仅仅56欧。
回旅馆之后,在新闻上看到阿龙索拿到了新加坡夜赛的冠军。He made my day.

在波波丽花园的合影
上次来的时候,我就和RR一起去了山顶教堂(佛罗伦萨最高点),下山之后发现花园已经关门了,只在介绍上看到说里面有一个米开朗基罗所做的岩洞,充满好奇。这次进花园,首先就看了岩洞(逢正点开放),的确别具匠心,都是用鹅卵石拼出的雕塑,另外还有米氏的“四个奴隶”雕像。
石窟之后,游览花园。拾级而上,山顶有一个瓷器博物馆,当然我们不是冲它来的,只是要借它边上的花园看看佛城的风景罢了。
本来想在这里合影留念,但是电池彻底死掉了,RR用手机替HJN和我拍了张照,看起来他已经习惯了只带手机不带相机周游世界了。
花园之后,从Pitti宫出来,我们朝西走了一段,然后就分手告别了。RR往北去火车站赶Bologna,然后飞维也纳。我们往西去Santa Maria del Carmine教堂。临走,RR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你们不要迷路,如果真地迷路了,希望那个地方有可口的食物。
其实Santa Maria del Carmine真正的(也是唯一的)卖点,是里面的Cappella Brancacci。这个小礼拜堂(cappella就是chapel的意思)乃是1424年由佛城的一个商人Brancacci委托Masolino所做。马索里诺本人并不是特别优秀的一个画家,若非这座礼拜堂有Masaccio出手,可能都不会青史留名。马萨乔和马索里诺都叫托马索,所以马萨乔得到了Masaccio这个绰号,以示区分。Masaccio的意思是胖子。马萨乔可以说是早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第一个在绘画中重新使用透视法的画家。这套命运多舛的壁画(Brancacci家族后来受到美第奇家族的迫害,壁画受到损毁,而且马萨乔始终没有完成这套作品,一直要到他身后50年才由里皮最终完成)中最著名的是逐出伊甸园 The Expulsio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画中对人体简练但有力的刻画被认为直接启迪了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300年之后,柯斯莫三世掌权,勒令给亚当夏娃批上树叶,直到1980年修复壁画时才被擦掉。
尽管是免费日,但这个教堂仍然坚持收费,因为他们不是博物馆。
从教堂出来以后,我们决定先回博物馆一次。于是过Carreria桥,然后穿过共和广场,沿途精品店无数,HJN看见一件Gucci风衣,大概因为觉得我衣服带少了,停下来看了价格,2650欧元。落荒而逃。
穿过Duomo之后,就回到旅馆了,我们休息了一会,把没电的相机留下,换了双鞋(吸取了法国的经验,这次我带了两双鞋)。又重新出发,为的是趁天黑之前(其实是趁免费日结束之前)去学院画廊(Galleria d'Accademia),反正离我们住的地方也不远,毕竟佛罗伦萨是个小城。路上还经过了圣母领报教堂(Santissima Annunziata)前优美的广场,可惜天色已晚,我的velvia 50有点力不从心。
学院画廊向来以性价比低闻名,除了大卫之外,藏品很一般,但门票却要10块。如果预定的话——因为队伍一向很长——还要再加4块预约费。不过今天是免费日,哈哈。于是连昨晚被司机宰的不快也冲淡了。如果没有预定的话,最好关门前30分钟到达,通常这个时候是不用排队的,而整个参观又正好可以完成。
HJN被大卫怔住了。事后她评价这是此次旅行到此为止最震撼的经历之一。我则一直不喜欢米氏的矫饰主义(mannerism)风格。相比之下,我对雕塑的理解甚至比对绘画的更肤浅,如果一定要我说最喜欢哪个雕塑家的话,在我有限的阅历中,可能会选贝尼尼。
尽管学院画廊在我看来盛名之下其实难负,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在这里又找到两幅Botticelli,〈海上圣母〉Madonna sul Mare尽管更为出名,却一直被怀疑是出自大师弟子之手。另一幅〈圣母与圣婴、圣约翰和两个天使〉尽管也受到过怀疑,但我仍坚信乃波氏原作。我们在纪念品商店买了这两幅画的明信片。
从画廊出来,已经7点了。我们去市中心偏南的但丁之家(casa di dante)吃晚饭。但丁之家因为附近的但丁出生地而闻名,1265年,但丁就生在这儿。我对这位同为双子座又同样万般景仰维吉尔的诗人充满好感,只可惜自己的意大利文水平仅能读读神曲的第一句:Nel mezzo del cammin di nostra vita, mi ritrovai per una selva oscura...
在我人生的中点,我迷失在黑暗的森林里
但丁36岁时(根据圣经,这是人生的中点)被逐出佛罗伦萨,其实,判决下达时他已在罗马。此后背井离乡,四处漂泊,直到最后56岁客死他乡,都没有活满70岁。一直要到今年6月份,佛罗伦萨市政厅才正式撤消对但丁的判决。这样的生平,读来实在让人唏嘘。如此伟大的诗人(西方诗歌基本上就是荷马-维吉尔-但丁三座颠峰),一生都被那些琐碎的感情所困扰,比如他对Beatrice的一相情愿,比如他把自己在维罗纳的保护人Cangrande升入天堂……为了赶路,没有时间供我们细细凭吊这位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诗人,但是每次读到他的生平,都仿佛可以看到这位瘦削的诗人,和他并不幸福的婚姻,和他失败的事业,和他凄惨的命运,和他今天享受的已经与他无关但是仍然重要的巨大的声誉。
我们楞是没找到但丁之家(要直到2天以后,HJN才成功破译了佛城复杂的门牌系统),于是在另一家评价不错的餐厅老佛罗伦萨Vecchia Firenza吃晚饭。人不多,但食物还不错,价格很合理。我吃了火腿头盘+猪排主菜,HJN吃了很赞的pasta(招牌菜)和咖喱小龙虾。菜的量都很大,加1瓶气泡水和半升house wine也仅仅56欧。
回旅馆之后,在新闻上看到阿龙索拿到了新加坡夜赛的冠军。He made my day.

在波波丽花园的合影
Thursday, December 04, 2008
意大利游记 9/28 上午
7:30的闹钟,我们其实7点就醒了。躺在床上聊了几句,然后准时起了床。但洗漱时间比我们估计的来得长,一直到8:15我们才开始吃早饭。早饭比较modest,但填饱肚子没问题,我吃了夹奶酪和火腿的面包、羊角、香蕉酸奶和咖啡。
我们沿着RR昨晚给我指的路很快就到了Uffizi前的执政团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看到RR就在前方不远处走着。我叫了他一声他没听到,因为不好意思再叫(尽管广场上也没几个人),加上他向来箭步如飞,一转眼就不见了。我赶忙掏出手机叫他回头,一开始他还不信,认为我一定认错人了(他对我一直没什么信心)。见了面之后,他抱怨说前一晚没睡好,因为太吵。随后他告诉我们,他已经到博物馆去过了,今天是免费日,所以我们只要付一人四块的预定费就可以了。(哈哈哈哈!)他还说因为怕我们迷路,所以他刚才是到半路去等我们(奇怪他走的是另一个方向)。
总之,我们顺利而又愉快地开始了Uffizi之旅。现在他们竟然提供中文讲解了!
第一个是乔托厅,有三幅大型圣母像,可以比较西方美术在乔托这里发生了怎样革命性的变化。随后的展厅有della Francesca,不过我不是他的粉丝。
最感人的无疑是10-14号Botticelli厅,里面除了《春》和《维纳斯的诞生》之外,还有很多这位大师的其它作品。Botticelli是我最喜欢的画家,一下子看到这么多,我快晕过去了(seriously),心中充满了狂喜,尤其是那几幅以前不曾细看的作品,比如《三王朝拜》。经过这一次,总算能够尝试概括Botticelli的风格了。我想我最喜欢他的地方是他对异教题材的热爱和笔下女性形象的冷静。尽管七女神那组图鼻子都画得太长了点。
其他伟大的作品还有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里皮和提香等等。虽然以前很喜欢《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和小狗)》,但这次再看,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它有点过于肉欲了。
在商店买了两张明信片,然后在出口处的邮局把它们寄了。RR很搞笑地买了张Medici家族一个胖娃娃手里捏着一只小鸟笑嘻嘻的明信片寄给自己的女朋友。
和RR认识四年了,一起去了这么多博物馆,不得不说他在博物馆里的心态是奇怪的。比如,看乔托的圣母画,他就会大叫:“我看到了她的乳房!”看弗莱芒画派的一副圣家庭,又大叫:“这里的Giuseppe是Uffizi里第一个理板寸头的!”
从Uffizi出来,我们在执政团广场上的Rivoire休息。我们喝了点泡泡水,RR要了Pellini,结果就由他买了单。天气很好,太阳晒得我隐隐作痛,空气质量好看来也不完全是好事。
然后我们重新出发,先晃到了老桥,过河之后还有点早,于是又去了老桥以西的圣三位一体桥(?),在上面合了影。因为数码相机电池耗尽,在桥上和RR的合影竟成了此次重逢唯一的留念。
然后我们去Osteria吃午饭。这是一家以野猪肉闻名的餐厅。我和HJN因此都点了野猪肉,RR要了小牛肉。我尝了他的之后觉得味道比招牌野猪要好。我们分享了一个冷荤头盘,之后我要了米饭(risotto),HJN要了松露pasta,RR要了芹菜团子。我的米饭味道一般,HJN倒是对她的truffle赞不绝口。然后我们还吃了甜点,又是我的最不好吃。不过无论如何,这是极丰盛的一顿午饭,一直觉得自己无法胜任意大利人的primo-secondo设置,但是又想到自己04年时可以在pasta和主菜之外再解决一道汤,同时还不错过开胃菜、甜点和咖啡,不禁有点尚能饭否的伤感……

和RR在桥上的合影

HJN在广场上
我们沿着RR昨晚给我指的路很快就到了Uffizi前的执政团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看到RR就在前方不远处走着。我叫了他一声他没听到,因为不好意思再叫(尽管广场上也没几个人),加上他向来箭步如飞,一转眼就不见了。我赶忙掏出手机叫他回头,一开始他还不信,认为我一定认错人了(他对我一直没什么信心)。见了面之后,他抱怨说前一晚没睡好,因为太吵。随后他告诉我们,他已经到博物馆去过了,今天是免费日,所以我们只要付一人四块的预定费就可以了。(哈哈哈哈!)他还说因为怕我们迷路,所以他刚才是到半路去等我们(奇怪他走的是另一个方向)。
总之,我们顺利而又愉快地开始了Uffizi之旅。现在他们竟然提供中文讲解了!
第一个是乔托厅,有三幅大型圣母像,可以比较西方美术在乔托这里发生了怎样革命性的变化。随后的展厅有della Francesca,不过我不是他的粉丝。
最感人的无疑是10-14号Botticelli厅,里面除了《春》和《维纳斯的诞生》之外,还有很多这位大师的其它作品。Botticelli是我最喜欢的画家,一下子看到这么多,我快晕过去了(seriously),心中充满了狂喜,尤其是那几幅以前不曾细看的作品,比如《三王朝拜》。经过这一次,总算能够尝试概括Botticelli的风格了。我想我最喜欢他的地方是他对异教题材的热爱和笔下女性形象的冷静。尽管七女神那组图鼻子都画得太长了点。
其他伟大的作品还有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里皮和提香等等。虽然以前很喜欢《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和小狗)》,但这次再看,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它有点过于肉欲了。
在商店买了两张明信片,然后在出口处的邮局把它们寄了。RR很搞笑地买了张Medici家族一个胖娃娃手里捏着一只小鸟笑嘻嘻的明信片寄给自己的女朋友。
和RR认识四年了,一起去了这么多博物馆,不得不说他在博物馆里的心态是奇怪的。比如,看乔托的圣母画,他就会大叫:“我看到了她的乳房!”看弗莱芒画派的一副圣家庭,又大叫:“这里的Giuseppe是Uffizi里第一个理板寸头的!”
从Uffizi出来,我们在执政团广场上的Rivoire休息。我们喝了点泡泡水,RR要了Pellini,结果就由他买了单。天气很好,太阳晒得我隐隐作痛,空气质量好看来也不完全是好事。
然后我们重新出发,先晃到了老桥,过河之后还有点早,于是又去了老桥以西的圣三位一体桥(?),在上面合了影。因为数码相机电池耗尽,在桥上和RR的合影竟成了此次重逢唯一的留念。
然后我们去Osteria吃午饭。这是一家以野猪肉闻名的餐厅。我和HJN因此都点了野猪肉,RR要了小牛肉。我尝了他的之后觉得味道比招牌野猪要好。我们分享了一个冷荤头盘,之后我要了米饭(risotto),HJN要了松露pasta,RR要了芹菜团子。我的米饭味道一般,HJN倒是对她的truffle赞不绝口。然后我们还吃了甜点,又是我的最不好吃。不过无论如何,这是极丰盛的一顿午饭,一直觉得自己无法胜任意大利人的primo-secondo设置,但是又想到自己04年时可以在pasta和主菜之外再解决一道汤,同时还不错过开胃菜、甜点和咖啡,不禁有点尚能饭否的伤感……
和RR在桥上的合影

HJN在广场上
Wednesday, December 03, 2008
意大利游记 9/27 夜
下车之后,发现RR就在门口等我们。太惊喜了!他神采奕奕(当然咯,没有时差的嘛)地先和HJN打了招呼,又一本正经地和我握握手,然后就帮HJN把行李提了进去。我一边结帐一边提着自己的箱子跟在后面。
房间已经准备好了,还真是带天花板壁画的,哈哈。地方没有我想象的来得大,而且地上铺的是砖而非地板或者地毯。不过瑕不掩瑜,这是个不错的房间,装修得很好,家具、地、墙和门窗的颜色都很协调,洁具也是杜拉维特的。
放下行李,HJN睡觉了,我去和RR喝一杯。我们到了教堂边,找了个价钱相对便宜的地方(第一个地方一杯红酒要8块钱,这是外滩3号的价码呵呵)。大家聊了各自的旅程,他白天在博罗尼亚见了Rosa和Giacomo、工作、即将进行的(于他)去葡萄牙和日本的旅行、(于我)婚礼和要小孩的计划,以及(共同的)关于明年去美国的打算。
大约23:15,我们决定为了第二天的早起而早点结束(只喝了1杯),他很好心地陪我往il Duca走了一段,尽管他自己的旅馆完全在另一个方向。
房间已经准备好了,还真是带天花板壁画的,哈哈。地方没有我想象的来得大,而且地上铺的是砖而非地板或者地毯。不过瑕不掩瑜,这是个不错的房间,装修得很好,家具、地、墙和门窗的颜色都很协调,洁具也是杜拉维特的。
放下行李,HJN睡觉了,我去和RR喝一杯。我们到了教堂边,找了个价钱相对便宜的地方(第一个地方一杯红酒要8块钱,这是外滩3号的价码呵呵)。大家聊了各自的旅程,他白天在博罗尼亚见了Rosa和Giacomo、工作、即将进行的(于他)去葡萄牙和日本的旅行、(于我)婚礼和要小孩的计划,以及(共同的)关于明年去美国的打算。
大约23:15,我们决定为了第二天的早起而早点结束(只喝了1杯),他很好心地陪我往il Duca走了一段,尽管他自己的旅馆完全在另一个方向。
Monday, December 01, 2008
意大利游记 9/27 白天
出发。
一切顺利,HJN爸爸很体贴地开车送我们。而且在HJN的哄劝下,本来只送到磁浮站的,却一口气送到了机场。我忘记把法航的备忘录打印出来了,好在HJN很能干地打电话问到了我们具体从哪个航站楼起飞。
我们托行李的时候机组成员才刚刚开始登机,果然后来我们的登机时间被推迟了半个小时。上了飞机之后还有股脚臭味。不过应该不是法航工作不力,因为连玻璃窗都擦得很干净。据我观察是因为坐在我前面的猥琐男过早地把鞋脱了。
从一开始就能深刻地感觉到法航比我以前飞过的东航(甚至汉莎)服务质量高。起飞前空中小姐还拿了巧克力味的除臭剂在走道里喷了一圈。两个联体的小瓶子,很巧妙的设计。上一次从尼斯飞巴黎坐法航,连个面包都拿不到,印象很一般。这次彻底改观,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家公司。
靠背上都有小屏幕,有无数电影(蝙蝠侠、Definitely Maybe等)和小游戏(21点等)和音乐(从Pink Floyd到莫扎特)。吃也吃得很好,午餐是俏江南提供的(虽然我们都要了西餐),还提供香槟。一开始我还洋盘滴答地跟小姐说要"sparkling wine",小姐白眼翻了半天,恍然大悟地说,噢!香槟!
飞机上还有两个吧,提供饮料(Perrier)、三明治和方便面。
当地时间4:59,我们准时降落在戴高乐机场。降落前还看到了一些巴黎市容,包括埃菲尔铁塔。
本来还担心因为签证上的照片模糊(全拜新版护照的愚蠢设计所赐),入关会很麻烦,但戴高乐机场的警察就像上次一样,比国内媒体描述的来得好很多,仅仅问了一个返程机票的问题。在我大义凛然地告诉他我买的是电子票后就放我走了(其实是他没听懂electronic这个词)。
法国的空气质量比上海的好很多,而且(肯定不是心理作用)又闻到了巴黎那种甜甜的味道。机场里居然还提供旅客打PS2,但是上网却要收18块1小时。我们降落在2E,去佛罗伦萨的飞机从2G起飞,只差2个字母却要做车去登机。
飞佛罗伦萨的是当年我去布鲁塞尔坐的Avro,一种英国产的小飞机。非常吵,一点也睡不着,尽管我已经很累了。其实这个公司不乏Vulcan这样的名作。
9:15降落在佛罗伦萨,几乎是第一个拿了行李。戴高乐没有把我们的行李弄丢,太好了!机场似乎已经下班了,没有任何TI之类的帮助。我们在门口警察的指点下,上了去市中心的末班公交车。我们为不用叫出租而沾沾自喜了没多久,就发现下车后还是得搭出租去旅馆。出租司机咕哝说Hotel il Duca根本不存在,结果不怀好意地带我们饶了几个弯(也可能是因为单行道的关系,不过反正我就不喜欢他)。夜色中看到了久违的大教堂,心潮澎湃。短短5分钟的路,下车竟然要13块,我快昏过去了,但是不容我多想,新的突发事件又来了……

中亚高原上的河流源头,它们将从这里出发,奔向大海

巴黎戴高乐机场黄昏中的候机厅

在去佛罗伦萨的飞机上,美丽的夕阳
一切顺利,HJN爸爸很体贴地开车送我们。而且在HJN的哄劝下,本来只送到磁浮站的,却一口气送到了机场。我忘记把法航的备忘录打印出来了,好在HJN很能干地打电话问到了我们具体从哪个航站楼起飞。
我们托行李的时候机组成员才刚刚开始登机,果然后来我们的登机时间被推迟了半个小时。上了飞机之后还有股脚臭味。不过应该不是法航工作不力,因为连玻璃窗都擦得很干净。据我观察是因为坐在我前面的猥琐男过早地把鞋脱了。
从一开始就能深刻地感觉到法航比我以前飞过的东航(甚至汉莎)服务质量高。起飞前空中小姐还拿了巧克力味的除臭剂在走道里喷了一圈。两个联体的小瓶子,很巧妙的设计。上一次从尼斯飞巴黎坐法航,连个面包都拿不到,印象很一般。这次彻底改观,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家公司。
靠背上都有小屏幕,有无数电影(蝙蝠侠、Definitely Maybe等)和小游戏(21点等)和音乐(从Pink Floyd到莫扎特)。吃也吃得很好,午餐是俏江南提供的(虽然我们都要了西餐),还提供香槟。一开始我还洋盘滴答地跟小姐说要"sparkling wine",小姐白眼翻了半天,恍然大悟地说,噢!香槟!
飞机上还有两个吧,提供饮料(Perrier)、三明治和方便面。
当地时间4:59,我们准时降落在戴高乐机场。降落前还看到了一些巴黎市容,包括埃菲尔铁塔。
本来还担心因为签证上的照片模糊(全拜新版护照的愚蠢设计所赐),入关会很麻烦,但戴高乐机场的警察就像上次一样,比国内媒体描述的来得好很多,仅仅问了一个返程机票的问题。在我大义凛然地告诉他我买的是电子票后就放我走了(其实是他没听懂electronic这个词)。
法国的空气质量比上海的好很多,而且(肯定不是心理作用)又闻到了巴黎那种甜甜的味道。机场里居然还提供旅客打PS2,但是上网却要收18块1小时。我们降落在2E,去佛罗伦萨的飞机从2G起飞,只差2个字母却要做车去登机。
飞佛罗伦萨的是当年我去布鲁塞尔坐的Avro,一种英国产的小飞机。非常吵,一点也睡不着,尽管我已经很累了。其实这个公司不乏Vulcan这样的名作。
9:15降落在佛罗伦萨,几乎是第一个拿了行李。戴高乐没有把我们的行李弄丢,太好了!机场似乎已经下班了,没有任何TI之类的帮助。我们在门口警察的指点下,上了去市中心的末班公交车。我们为不用叫出租而沾沾自喜了没多久,就发现下车后还是得搭出租去旅馆。出租司机咕哝说Hotel il Duca根本不存在,结果不怀好意地带我们饶了几个弯(也可能是因为单行道的关系,不过反正我就不喜欢他)。夜色中看到了久违的大教堂,心潮澎湃。短短5分钟的路,下车竟然要13块,我快昏过去了,但是不容我多想,新的突发事件又来了……
中亚高原上的河流源头,它们将从这里出发,奔向大海
巴黎戴高乐机场黄昏中的候机厅
在去佛罗伦萨的飞机上,美丽的夕阳
Subscribe to:
Posts (Atom)